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4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9篇 |
综合类 | 91篇 |
化学工业 | 134篇 |
金属工艺 | 38篇 |
机械仪表 | 55篇 |
建筑科学 | 87篇 |
矿业工程 | 58篇 |
能源动力 | 13篇 |
轻工业 | 257篇 |
水利工程 | 41篇 |
石油天然气 | 18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10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 |
冶金工业 | 69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
以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黄铁矿(FeS2)为还原剂,探究了Cr(Ⅵ)浓度、pH值、共存离子和溶解氧对FeS2还原去除水中Cr(Ⅵ)效率的影响,结合FeS2反应前后的表征和活性物种检测,揭示了FeS2高效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FeS2具有在较宽pH值范围内(pH 3~10)高效去除Cr(Ⅵ)的性能,HR-XPS分析和铁溶出检测证明FeS2在水中溶解态的Fe(Ⅱ)和S■可以快速还原水中的Cr(Ⅵ),而FeS2固相表面的Fe(Ⅱ)、S2-n和S■能吸附溶液中的Cr(Ⅵ),实现Cr(Ⅵ)的快速还原和固定。共存离子实验证明NaCl、NaNO3几乎不影响Cr(Ⅵ)的去除,而Na3PO4导致FeS2去除Cr(Ⅵ)的效率降低至32%,溶解氧则几乎不影响Cr(Ⅵ)的去除。最后,利用天然FeS2治...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67.
68.
本文介绍了微型化学实验,以及它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革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9.
红土镍矿钠盐还原焙烧-磁选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配加钠盐焙烧可改善红土镍矿的还原-磁选效果,显著提高磁性产品的镍、铁品位及回收率。通过热力学计算,并结合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以及环境扫描电镜分析,对硫酸钠和碳酸钠作用下红土镍矿的还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钠盐在红土镍矿还原焙烧过程中,可以破坏硅酸盐矿物的结构,有利于镍的还原富集。碳酸钠强化镍还原的能力强于硫酸钠的,硫酸钠则因还原过程中形成的硫具有降低镍铁金属颗粒表面张力的作用,因而其促进镍铁颗粒聚集长大的能力明显高于碳酸钠的,且硫酸钠作用下FeS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镍的品位。所以,硫酸钠和碳酸钠的共同作用下可获得高镍品位的磁性产品及较高的镍回收率。 相似文献
70.
新型3-PRRS并联机构的位置正反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六自由度3-PRRS并联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推导了解析形式的运动学反解,利用封闭解法研究其运动学全部正解。根据每条支链2个转动副对动平台的不同影响,通过坐标变换和引入角度变量φi,得到动平台3个铰链点坐标;以这三点之间的固定长度为约束条件,建立约束方程,得到以φi为变量的3个超越方程,通过消元法得到16次线性代数方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全部位置正解。应用算例对位置正反解进行了数值验证,正解结果与反解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虚拟轴并联机床的新型3-PRRS并联机构的尺度综合、奇异位形分析、输出误差分析和轨迹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