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目的:以整合型载体p RS303K为框架,以来源于拟南芥的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和巨峰葡萄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rs)为目标基因,采用一步等温法构建了表达白藜芦醇的整合型酵母表达载体p RS303KT4C-TRC。方法:采用Li Ac/SS carrier DNA/PEG转化法把表达载体成功转化酿酒酵母工业型菌株EC1118,经筛选和PCR鉴定获得酵母工程菌株EC1118-303K-T4C-TRC。酵母工程菌株采用添加和不添加抗生素的发酵培养。结果:在培养基添加抗生素和不加抗生素的发酵液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别为3.4110 mg/L和3.4710 mg/L,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两个关键酶基因成功整合到酵母的染色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工程菌株在传代中不受选择压力影响,稳定组合表达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64.
目的:从母乳中筛选双歧杆菌,并提高双歧杆菌在有氧条件下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结合16S rDNA鉴定法从母乳中筛选出双歧杆菌,并采用逐渐增加氧分压和有氧厌氧交替的方法进行驯化。结果:筛选得一株MEFZ-2201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比对,其与长双歧杆菌模式菌(NCBI登录号:ON631733.1)的同源性达到了100%,鉴定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将长双歧杆菌MEFZ-2201进行驯化后,其有氧培养最高的活菌数为8.9×109 CFU/mL,比未经驯化的菌株活菌数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此外,驯化前后菌株的生理生化及形态特征并未发生变异;在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量上,驯化后菌株在厌氧条件下产酸量也显著高于驯化前的菌株。结论:驯化后的长双歧杆菌MEFZ-2201在有氧条件下的活菌数明显提高,有望成为潜在的益生菌菌株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5.
利用酿酒酵母YT0801的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出转氨酶I基因的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核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DNA序列含有一个150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0个氨基酸,推测等电点为5.81,相对分子质量为56.2ku。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该基因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ARO8基因(Gen Bank Accession No:NM 001181067.1)的同源性均为100%。此外,对其理化性质、信号肽、疏水性、亲水性、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其功能研究和生物合成2-苯乙醇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66.
67.
68.
为研究蛹虫草黄色素的种类并建立最佳的提取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蛹虫草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结果发现一种新型的蛹虫草黄色素,并将其命名为虫草烯。虫草烯是一种与类胡萝卜素具有相似紫外-可见光、红外吸收特征的新型色素。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虫草烯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57.68%、提取温度44.40 ℃、提取时间52.44 min,并最终确定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烯提取量为(2 780.97±170.38)μg/g。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不同酿造周期酱油产品对酱油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文章在对成曲pH和中性蛋白酶酶活力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对3组不同酿造周期的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表明,成曲的pH为6.78±0.04,中性蛋白酶酶活力为(2 102.77±60.30) U/g,制曲效果良好;3组酱油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为接近,JY1(90 d)、JY2(180 d)和JY3(270 d)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55,53,50种;3组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随着酿造周期的增加发生了一定转变,尤其是在酿造270 d的酱油样品(JY3),其醇类风味物质明显减少,而酯类和酚类风味物质明显增多;对3组酱油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效果良好。该研究为酱油企业对酿造酱油的生产周期调整及酱油产品的后期调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0.
α-葡萄糖基转移酶(α-GTF)是一类可以利用麦芽糖,异麦芽糖,O-甲基葡萄糖苷等为底物合成低聚糖的多功能性酶,因其功能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本团队测序的植物乳杆菌(FMNP01)全基因组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获得α-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α-gtf),同时根据NCBI中上传的乳酸菌全基因组信息中的α-GTF的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分别从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短乳杆菌中克隆得到3个α-gtf基因,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42%、29%和29%;将克隆得到的3个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成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表达宿主菌中进行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表明,在75 ku处都有一明显条带,与预期蛋白分子量一致,表明这3个基因成功获得了表达。同时对诱导剂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可望为以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