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8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红曲霉菌合成代谢红曲色素和橘霉素的代谢机理,研究了几种化学物质对红曲霉突变菌株合成代谢红曲黄色素和橘霉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量的生物素、乙酸钙和乙酸锌有利于红曲霉突变菌株合成代谢黄色素。不论辛酸添加量多少和添加时间或早或晚,对于红曲霉突变菌株的生长及其合成代谢黄色素都有明显不利的影响,但是一定量辛酸的添加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代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明显消除橘霉素的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102.
RP-HPLC内标标准曲线法测定茶油中的7种酚类物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茶油中7种酚类物质的含量。以丁香酸为内标物,C18反相柱(4.6 mm×250 mm,5μm)为分析柱,甲醇-水(0.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7种酚类物质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0.999,检出限为0.008~0.028μg/g。7种酚类在茶油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783%~88.956%。结果表明,在选定的7中酚类物质中茶油只含有其中的4种,分别是没食子酸、儿茶素、4-羟基苯乙酸、槲皮素,而且这4种物质在8个油样中的含量各异,这可能与茶油的加工方法扣品种有关。该方法准确,适用性好,可用于荼油中酚类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3.
油茶果采后处理对油茶籽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常用的剥壳—摊晒、堆沤—摊晒和直接摊晒3种不同处理过程中油茶种子主要成分——水分、脂肪、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各处理对脂肪酸组成及酸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堆沤—摊晒处理有利于提高含油率,处理后堆沤—摊晒处理的含油率高出剥壳—摊晒处理和直接摊晒处理2%;3种处理后的的油茶籽水分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其中,剥壳-摊晒处理水分下降的速度最快;3种处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基本维持在5%~6%;油茶果在堆沤过程中脂肪酸可以相互转化;3种处理后酸价在0.25~0.30之间,对油茶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同时检测油茶籽油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气相色谱法。6种PAEs在0.1-12.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3-0.07μg/m L,定量限(S/N=10)为0.09-0.11μg/m L。6种PAEs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6%-107.5%,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5%-8.8%。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11个油茶籽油样品,结果表明市售油茶籽油中均含有不同含量的DIBP、DBP和DEHP,部分油茶籽油中的DBP和DEHP超过GB 9685—2008规定。油茶籽油中PAEs不完全来自包装塑料,油茶籽油在包装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有PAEs迁入。  相似文献   
105.
研究砂梨香气成分的SPME萃取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NaCl添加量、萃取温度、样品量、萃取时间4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峰个数和峰面积的二次回归方程.当样品量为3.4 g,萃取温度46℃,萃取时间45 min,盐添加量11%时,峰个数达137,峰面积为5 264.75.  相似文献   
106.
对油茶粕中茶皂素连续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首次采用油茶粕造粒后连续提取茶皂素的方法,以乙醇为浸提溶剂,模拟工厂逆流连续提取的生产工艺。通过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物料含水率的单因素实验,并经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得到了茶皂素连续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120 min,物料含水率6.57%。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皂素残留为1.79%。  相似文献   
107.
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对油茶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各品质指标与萃取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对水分挥发物的萃取量影响较大,两者呈正相关;压力对游离脂肪酸的萃取量影响较大,其萃取量与压力呈正相关;磷脂的溶解度与油茶籽油的溶解度有一致的规律性,但其溶解度明显要低、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色泽极浅。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未经任何处理,即可达到国家标准GB11765-89规定的二级油以上水平。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差,添加α-VE后,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同。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油。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脂肪酸组成与文献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8.
实验研究了蕨根淀粉糊的老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蕨根淀粉糊静置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老化现象,在4℃下老化比常温下快;常温下贮藏蕨根淀粉比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粘度变化稍大,4℃下贮藏24h内蕨根淀粉糊比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糊的粘度变化小,但24h后稀化比马铃薯快;不同浓度蕨根淀粉糊的老化现象有一些差别;加入蔗糖和葡萄糖能减弱粘度变化趋势,葡萄糖和蔗糖对透光率的减小有一定的阻止能力,浓度达20%时效果明显;pH和盐类也对老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以显齿蛇葡萄叶为原料,对茶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饮料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10.
以油茶粕为试验原料,通过摇瓶发酵优化产枯草芽孢杆菌的工艺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接种量、初始pH、摇瓶装液量、摇床转速、发酵温度和时间对产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发酵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Box-Behnken设计,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最优工艺条件。结果显示:500 mL摇瓶装培养基120 mL、发酵初始pH 6.8、接种9 mL菌悬液、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7 h,发酵液中活菌数可达2.04×1010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