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70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基于抗原-抗体识别的免疫分析技术在小分子监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已成功应用于生理活性物质、化学有害物、农兽药等的快速检测,在临床诊断、环境、食品以及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缺乏结合位点,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大多采用竞争模式,与传统的三明治夹心法相比,稳定性和灵敏度往往都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近几年来,科学家开始尝试建立针对小分子化合物的非竞争模式免疫分析方法,比如基于抗独特型抗体、基于抗体可变区片段、基于抗异型抗体及抗免疫复合物多肽。其中基于抗体重链和轻链结合的开放夹心免疫分析由于具有只需要单个抗体、快速非竞争的均相检测小分子等优点,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主要综述基于抗体可变区片段的小分子非竞争免疫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建立小分子非竞争检测模式所需要抗体可变区的获得及筛选途径、几种形式信号放大载体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其在小分子物质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期望能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2.
在实验室前期制备的己烯雌酚多克隆抗体基础上建立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研制出己烯雌酚残留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抗体对己烯雌酚亲和力高,除了与双烯雌酚、己烷雌酚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6.83%和2.56%外,与其他结构类似物或功能类似物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1%;己烯雌酚残留检测的标准曲线为y=-28.71x+59.37,R2为0.9895,线性范围为0.08~8.17ng/mL,检测限IC10为0.05ng/mL,灵敏度IC50为1.09n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0.04%~107.91%,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41%和8.83%;与HPLC测定方法比对具有较高的相符性,相关系数R2为0.9882;该试剂盒在4℃下至少可保存6个月,可用于批量猪肉、鸡肉、鱼肉、饲料等样品中己烯雌酚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建立有机磷农药倍硫磷的免疫分析法,合成了1种倍硫磷半抗原和2种人工抗原。采用改进的方法将三氟硫磷与3-甲基-4-甲硫基苯酚、β-丙氨酸反应制备了倍硫磷半抗原,产物经薄层层析、^1HNMR和质谱鉴定为预期产物。分别将半抗原以活泼酯法、混合酸酐法与BSA、OVA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BZB和BGO,通过紫外光谱鉴定证明偶联成功。用TNBS比色法测定了BZB、BGO与载体蛋白的克分子结合比,分别为29:1和12:1。以BZB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以BGO为包被抗原对小鼠血清进行间接竞争ELISA分析表明,小鼠经免疫后产生了针对倍硫磷的特异性抗血清,从而进一步证明抗原合成成功。本方法为研究建立倍碲磷的免疫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以洛美沙星为半抗原,采用碳二亚胺法和活泼脂法将洛美沙星分别偶联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制备出免疫原和包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抗体。经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鉴定,首次基于洛美沙星一种半抗原获得了能够识别至少11种喹诺酮药物的抗体,且检测限低于10ng/mL,灵敏度满足相关标准检测要求。这对进一步开发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试剂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采用活泼酯法将三唑磷半抗原(TZPM-Hap)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血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出免疫抗原(TZPM-A-BSA)和包被抗原(TZPM-A-OVA),经紫外扫描证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用免疫抗原TZPM-A-BSA免疫雌性Balb/c小鼠,获得了特异性的三唑磷多克隆抗体.以所获得的抗体建立间接竞争酶联...  相似文献   
76.
振动研磨式微粉碎对魔芋粉理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振动研磨方式对魔芋精粉进行粉碎,研究该粉碎方式对魔芋粉粒度分布、显微结构、葡甘聚糖分子量、粉的色度、溶胀速度及溶胶粘度的影响。结果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原椭球形的精粉粒子逐渐被破碎为形态各异、不规则的微细粒子,粒径逐渐下降,粉的色度逐渐改善,溶胀速度逐渐提高,但葡甘聚糖分子量和溶胶粘度则逐渐下降。结果表明该粉碎方式能对魔芋粉进行有效微粉碎,同时粉碎过程中对魔芋粉产生了机械力化学效应,该粉碎方式对魔芋粉的粉碎模型为体积粉碎模型。  相似文献   
77.
《食品营养学》是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团队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持续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教学,逐步形成“学-思-辨-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于2020年11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文主要从课程建设发展历程、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及特色创新等方面介绍其建设情况,可为推进食品科学类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