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4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利用低脂质含量大豆蛋白、脂肪氧合酶和亚油酸组成的三元体系,模拟大豆蛋白质制备过程,通过荧光光谱结合可溶性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研究了反应后大豆蛋白芳族氨基酸的氧化情况,结果证明,在LOX的催化作用下,LA过氧化所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及其降解产物可与大豆蛋白作用,反应后大豆蛋白的荧光光谱最大激发波长在3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440nm.LOX催化LA氧化与大豆蛋白的相互作用,在LRSP LA LOX模拟体系中产生荧光物质.该荧光物质部分可溶于氯仿-甲醇溶液的有机相中,其荧光光谱最大激发波长在3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430nm,且荧光强度随着反应程度的增加而增强.伴随着荧光物质的形成,反应后大豆蛋白的可溶性蛋白的表面疏水性降低.使用抗氧化剂(BHT)可抑制荧光物质的产生和蛋白质疏水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32.
一个(或一组)新的铅蓄电池,往往在进行300个循环后,便会出现极板硬化(铅绒收缩)和硫化(即硫酸铅经充电后不再还原为海绵状态的铅绒),致使电池容量大大降低,甚至不能使用。企业在千方百计节省开支,修复废旧蓄电池,延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矿开始研制修复废旧铅蓄电池的工作。通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摸索出了一套有关修复废旧蓄电池的工艺流程。其简要过程是: (1)将电池内硬化或硫化了的极板拆出,并用清水冲洗其余酸至中性;  相似文献   
33.
干燥方式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醇洗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着重探讨了冷冻和喷雾干燥两种干燥方式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如溶解度、凝胶性能、乳化性能、起泡性能与粘度等的影响。实验表明,冷冻干燥样品具有较低的粘度和溶解度,且凝胶性能和泡沫稳定性明显高于喷雾干燥样品;两种样品的乳化稳定性和起泡能力比较接近,但喷雾干燥样品的乳化活性略高于冷冻干燥样品。  相似文献   
34.
提取条件对大豆β-伴球蛋白(7S)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其得率及纯度的影响.与亚硫酸氢钠或二硫苏糖醇相比,在提取液中添加β-巯基乙醇,7S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 h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总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略有差异.在7S酸沉阶段,采用pH 4.70酸沉时7S得率与纯度均最佳,这与目前文献报道的7S分离多采用pH 4.80的酸沉条件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5.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食品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成功应用在于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性质,功能性质是大豆分离蛋白最为重要的理化性质,如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粘度等。本文主要综述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并简要概述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脂质氧化诱导的大豆蛋白质聚集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脂肪氧合酶、亚油酸和大豆分离蛋白构建的模拟体系,研究了脂质氧化诱导的大豆蛋白质聚集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的模拟体系中同时添加亚油酸和脂肪氧合酶会使样品的蛋白质氧化值与表面疏水性增加,巯基与二硫键的含量下降,说明脂肪氧合酶催化的脂质氧化可使大豆蛋白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SDS-PAGE电泳表明大豆蛋白7S和11S的各个亚基均参与了反应,尤其是7S部分反应更为明显。HPLC凝胶色谱和激光光散射分析进一步证实反应后的大豆蛋白(RSPI4和5)形成了相对高分子质量和颗粒粒径较大的聚集体。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高度聚集蛋白质的形成可能是通过包括二硫键在内的共价变联,以及诸如氢键、盐桥,尤其是疏水相互作用等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聚集体。由脂肪氧合酶诱导的蛋白质一脂质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说明。脂质氧化对大豆蛋白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大豆分离蛋白加工的过程中,控制脂肪氧合酶的活力或脂质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7.
探讨了醇洗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能的影响。与未经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由于醇洗豆粕去除了抑制泡沫稳定的一些醇溶物质如磷脂酰胆碱等,使分离蛋白表面电荷改变,从而减少了膜中蛋白组分之间的静电斥力,增强了泡沫的稳定。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生产起泡型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5%(V/V)、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5min、固液比1:6。所得产品的蛋白含量(干基)为97.86%,蛋白质分散指数为95.67%,起泡度为140%,泡沫稳定性(失水率)为37.50%。  相似文献   
38.
以水作为提取溶剂,粗绿茶作为原料,通过响应面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比较传统水浴浸提法和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法对茶多糖得率、纯度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3min、料液比1:30(g/mL)、微波功率90W。与传统的水浴浸提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法在较短的超声提取时间下,茶多糖的得率从2.95%提高到4.19%,纯度从70.15%提高到86.08%,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茶多糖基团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9.
高温处理对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不同温度处理的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分离蛋白,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电泳及浊度测定等方法探讨了高温处理对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促使蛋白多肽链局部展开,色氨酸等残基暴露并部分氧化,产生一些新荧光物质;凝胶电泳分析显示,热处理样品的高分子区域条带渐趋显著,各亚基条带呈现扩散趋势,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变宽;浊度分析表明,随着样品热处理温度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混浊度增加。  相似文献   
40.
以不同温度处理过的乙醇洗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并对不同温度干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能及其相关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强度随着干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凝胶弹性则成微弱的减弱趋势;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乙醇洗豆粕经不同温度处理后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其生色基团所处微环境发生了变化,可溶性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增加,分子聚集程度增强;溶解度与浊度分析说明,适当的干热处理有利于增强大豆蛋白的溶解性能,但蛋白质分子聚集程度的增强导致其凝胶弹性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