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33.
芋艿分离蛋白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芋艿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变性温度、氨基酸组成及亚基分子质量分布等重要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芋艿分离蛋白各组分的等电点主要集中在pI值为6.73和5.21两个条带,分别占分离蛋白总量的16.36%和27.3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表明芋艿分离蛋白主要由4 种亚基组成,其分子质量分别分布在57 000、46 300、34 200、8 500 D左右,添加巯基乙醇可增加分子质量在23 100 D左右的条带,证明芋艿分离蛋白亚基间有二硫键的交联;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确定芋艿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为(71.3±0.2) ℃,变性焓ΔH为1.550 J/g;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非极性氨基酸含量占37.26%,极性氨基酸含量占62.74%;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外)含量占39.02%,幼儿所必需的半必需氨基酸(即精氨酸、组氨酸)含量占9.9%。 相似文献
34.
35.
36.
以芋艿分离蛋白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H值环境条件下芋艿分离蛋白的流变特性、紫外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pH值环境对芋艿蛋白的变性及聚集有明显的影响。在pH值接近芋艿蛋白的等电点时,芋艿分离蛋白因聚集导致其表观黏度较高,滞后现象明显,胶凝点温度(Tgel)及凝胶储能模量(G’)较高;当pH值升高至8.0时(大于芋艿蛋白的等电点),芋艿分离蛋白解聚集,构象展开,表观黏度较低,滞后现象减弱,Tgel及凝胶G’降低。随溶液pH值的升高,频率扫描曲线G’与损耗模量(G”)的交点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并最终消失。在pH 7.0时,芋艿分离蛋白的紫外吸收峰位于284 nm波长处;其荧光光谱最大激发波长为289.7 nm,最大发射波长为330.3 nm。 相似文献
37.
38.
提取条件对大豆β-伴球蛋白(7S)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其得率及纯度的影响.与亚硫酸氢钠或二硫苏糖醇相比,在提取液中添加β-巯基乙醇,7S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 h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总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略有差异.在7S酸沉阶段,采用pH 4.70酸沉时7S得率与纯度均最佳,这与目前文献报道的7S分离多采用pH 4.80的酸沉条件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