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出球状银(Ag)纳米颗粒,通过巯基化反应制备出巯基化叶酸,在水性分散剂中通过分子自组装进行银纳米颗粒的叶酸修饰;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巯基化叶酸及其中间产物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叶酸已成功被巯基化;通过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证明巯基叶酸能够成功修饰到银纳米颗粒表面,银颗粒尺寸约50nm,修饰后复合颗粒尺寸约53nm,复合物不但能够发出紫外吸收信号且金属荧光性能增强;基于叶酸本身的荧光性能及叶酸受体的靶向功能,该复合物有望应用于肿瘤细胞检测、纳米生物探针等医用诊断领域。  相似文献   
52.
通过三步反应成功将铕配合物(EuTP)包覆在纳米核壳结构Ag@SiO2复合颗粒的表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25~30nm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银溶胶;然后采用改进的Stber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的Ag@SiO2复合颗粒;以氧化铕、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邻菲罗啉为原料制备EuTP,并成功包覆在核壳结构的表面。分别采用TEM、FTIR、XRD等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比相同浓度的三价铕的配合物EuTP与复合粒子Ag@SiO2@EuTP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SiO2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时Eu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且随着核壳结构表面配合物浓度的增大,包覆层的厚度增大,荧光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对于稀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结晶包括形核、生长和成熟3个阶段。其中,形核是关键的第一步,是晶体生长和成熟的基础。形核理论研究一方面可指导结晶实验,提高结晶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丰富结晶理论。形核理论主要包括经典形核理论和现代两步形核理论。首先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详细阐述了经典形核理论,分析了其不足及修正结果。其次,从形核速率、计算模拟、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4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现代两步形核理论。最后,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4.
采用水热法制得直径为100nm左右的纳米银颗粒,然后制备出壳层厚度为15nm左右的Ag@SiO2,并通过三步反应将铕配合物Eu(TTA)3Phen(简称为EuTP)包覆在Ag@SiO2的表面,最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将Ag@SiO2@EuTP与聚丙烯(PP)共混得到荧光增强薄膜。分别采用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荧光光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TEM,UV–Vis表明,Ag在甲醇溶剂中实现了包覆。荧光光谱表明,当硅层厚度为15nm左右时,铕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相同密度的PP/Ag@SiO2@EuTP共混材料的荧光强度增加了近8倍;加入Ag@SiO2@EuTP后,PP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当其加入量为1%时,PP/Ag@SiO2@EuTP的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弹性模量达到3.22MPa,屈服应力为44.59MPa。  相似文献   
55.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Mg_(65)Ni_(27)La_8非晶电极合金带,采用氧化还原法成功制备石墨烯/纳米银复合膜(G/A),通过高能球磨将G/A膜成功引入电极合金进行表面包覆改性。通守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和高分辨电镜表征显示:还原后的石墨烯呈卷曲的大片层结构,尺寸在2~5μm之间,银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片层上,尺寸在10~20nm之间。用恒流充放电的方法在三电极电池测试仪上测定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合金表面的氧含量由21%降低为包覆后的10%,G/A膜有效阻止合金表面的腐蚀和粉化开裂,包覆改性后电极合金的极限电流密度提高了2.54倍,电极的接触阻抗降低87.2%,电极合金的最高放电容量由610.8mA·h/g上升为814.8mA·h/g,经过20个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保持率由79.86%提升为85.76%,显著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6.
简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配毛的必要性 ,阐述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毛条质量预报模型的工作原理 ,给出了优化的计算机配毛管理系统的开发思路和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57.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 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规模较大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的裂谷盆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孔隙-裂缝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强抗压实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不受埋深控制,规模成储期为盆地基底风化剥蚀期及后期构造改造期;(2)他源供烃,成藏组合可划分为烃源岩-基岩接触型和烃源岩-基岩分离型两大类;(3)烃源岩异常高压和基岩储集层常压-低压,导致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有利于深层基岩抽吸成藏。基底构造活动性、成藏组合关系、深大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及区域性盖层等是深层基岩选区评价的主要参数;古老克拉通盆地陆内裂谷边缘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紧邻生烃凹陷的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块断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未来深层基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8.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主要发育多源多期的源外油气藏,可将其划分为源外近源油气藏和源外远源油气藏。虽然源外远源油气藏国内外勘探实例较多,但对其内涵和特征描述却不多见。为此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为例,围绕"源、输、圈"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从动态成藏角度分析了凹陷北侧源外远源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规律,认为其具有远离生烃中心,在源输体系内油气单次或多次远距离聚集,且成藏期滞后于大规模排烃期等内涵特征。在油气二次运移或次生调整时期,源输体系与体系内圈闭的有效时空耦合是源外远源油气成藏的关键认识基础上,结合不同成藏时期及成藏构造带的形态变化规律,可将源输体系划分为稳定型和变迁型源输体系2类,变迁型源输体系又可细分为建设性变迁型源输体系和破坏性变迁型源输体系。研究指出基东鼻凸带两翼、陆梁隆起南翼、石南31至石西低凸带、盐131低凸带及侧翼值得下步远源高效勘探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