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1篇
电工技术   34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152篇
金属工艺   31篇
机械仪表   22篇
建筑科学   29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120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37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2篇
冶金工业   40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 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 r/min〖JP〗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42.
UOP Separex Flux+是现有的Separex膜系统中膜元件的替代。Separex Flux+可增加污染物的去除,如酸性气和水。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设计可增加天然气加工能力,可使生产者获取更高的效益和降低成本。除了增加系统被加工的气体量外,与现有的膜产品相比,该膜元件每单位膜面积可去除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使下游处理单元脱瓶颈制约,对  相似文献   
43.
水平井分段压裂可以有效降低地层中油气的渗流阻力,提高单井产量,实现低渗致密储层中油气的高效开发。在调研国内外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水平井技术发展概况以及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并简要概括了水平井压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水平井压裂技术发展趋势,为低渗致密油气藏的改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
驱油剂对中间层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孤岛油田中间层原油和外输原油的稳定性差异以及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同一种破乳剂TA1031,在相同的脱水条件下,外输原油与中间层原油的最终脱水率分别为95.48%和78.40%,加入二元复合驱之后,脱水率分别为83.33%和70.30%.随着驱油剂浓度的增加,zeta电位的负值越来越大,乳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45.
振动锤作用下海上基桩可打入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NSYS/LS-DYNA作为前处理器,利用粘弹塑性非线性弹簧元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对打桩下沉过程建立了数值模型,并结合渤海某打桩工程,分析了振动锤作用下动态土强度折减系数、激振频率、入土深度、土塞效应等主要因素对桩体可打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不同深度时桩基可打入性的研究,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阐述了近年来吸附脱硫技术在油品脱硫领域中的研究趋向及应用成果.首先分析讨论了催化吸附剂在油品中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脱硫机理;其次概述了以活性炭、分子筛等多孔性物质为载体的催化吸附剂在酸碱氧化、负载活性组分等改性方面和油品脱硫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对各类催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方法和脱硫效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最终提出了催化吸附剂及吸附脱硫技术在柴油脱硫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7.
实验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苯乙烯、可聚合型乳化剂等为原料,以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核壳型苯丙微乳液。利用有机概念图选择微乳液聚合用乳化剂,选用高效乳化剂MS-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磺酸基琥珀酸单酯二钠盐)和聚合型乳化剂复配,在复配比为6:2,用量为体系的2.4%时,合成粒径为47.24 nm、吸水率8.09%的苯丙微乳液。探讨不同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和涂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复合乳化剂(α角分别为72.98°和72.63°)与聚合体系(α角为72.91°)的α角(I/O值)相匹配时,得到性能较好的苯丙微乳液。  相似文献   
48.
It is very desirable to design multifunctional nanocomposites for theranostic applications via flexible strategies. The synthesis of one new multifunctional polycationic Au nanorod (NR)‐coated Fe3O4 nanosphere (NS) hierarchical nanocomposite (Au@pDM/Fe3O4) based on the ternary assemblies of negatively charged Fe3O4 cores (Fe3O4‐PDA), polycation‐modified Au nanorods (Au NR‐pDM), and polycations is proposed. For such nanocomposites, the combined near‐infrared absorbance properties of Fe3O4‐PDA and Au NR‐pDM are applied to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Besides, Fe3O4 and Au NR components allow the nanocomposites to serve as MRI and CT contrast agents. The prepared positively charged Au@pDM/Fe3O4 also can complex plasmid DNA into pDNA/Au@pDM/Fe3O4 and efficiently mediated gene therapy. The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of pDNA/Au@pDM/Fe3O4 nanocomposites in trimodal imaging and combined photothermal/gene therapy are demonstrated using a xenografted rat glioma nude mouse model.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er assembly of different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nd polycation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construct new multifunctional theranostic systems.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弥散强化铜粉显微硬度的测定以及粉体显微组织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内氧化工艺条件下弥散强化铜粉末显微硬度和强化质点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粉体内晶粒度没有明显变化;晶粒内的弥散质点为γ'-Al2O3,这种粒子结构稳定,但Al2O3质点粒度随内氧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内氧化工艺影响粉末显微硬度,实验中900℃,3 h内氧化硬度最高.  相似文献   
50.
基于用户响应的分时电价时段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如何在已实施分时电价地区兼顾已有的用户响应,合理调整时段划分是分时电价设计面临的新问题。鉴于传统模糊隶属度函数时段划分方法缺乏对用户需求响应的考虑,已不适用于时段划分调整,故文中建立了基于用户响应的分时电价时段划分模型。通过比对电力用户负荷曲线比重结构变化强度,评估电力用户在各时刻点的响应程度,提出了时刻点的响应度属性指标。模型融合时刻点的响应度属性指标,对依据各时刻点峰、谷隶属度模糊聚类形成的时段划分进行修正。结合某地区实例分析表明,在时段划分模型中引入响应度属性,考虑用户需求响应修正时段划分的方案,兼顾了系统负荷曲线本身的峰谷形态特征,以及曲线中包含的各类用户的需求响应特征,使得时段划分有利于激励更多的需求响应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