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631篇
  免费   33361篇
  国内免费   23976篇
电工技术   25983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29181篇
化学工业   34454篇
金属工艺   19621篇
机械仪表   20595篇
建筑科学   21842篇
矿业工程   9932篇
能源动力   7116篇
轻工业   32109篇
水利工程   9880篇
石油天然气   9040篇
武器工业   3825篇
无线电   300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709篇
冶金工业   10290篇
原子能技术   4909篇
自动化技术   43450篇
  2024年   1546篇
  2023年   4504篇
  2022年   10667篇
  2021年   13823篇
  2020年   9900篇
  2019年   7021篇
  2018年   7269篇
  2017年   8256篇
  2016年   7685篇
  2015年   11980篇
  2014年   15310篇
  2013年   18466篇
  2012年   23113篇
  2011年   24219篇
  2010年   22869篇
  2009年   22140篇
  2008年   22723篇
  2007年   22411篇
  2006年   19638篇
  2005年   16042篇
  2004年   11829篇
  2003年   7936篇
  2002年   7289篇
  2001年   6687篇
  2000年   5429篇
  1999年   2347篇
  1998年   979篇
  1997年   776篇
  1996年   644篇
  1995年   545篇
  1994年   471篇
  1993年   392篇
  1992年   333篇
  1991年   263篇
  1990年   219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153篇
  1987年   118篇
  1986年   108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65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53篇
  1980年   101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15篇
  1959年   52篇
  1951年   4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3 毫秒
51.
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靶面激光光斑尺寸原位测量的方法。从高斯光束的横向光强分布特性出发,建立了激光烧蚀斑半径与辐照激光能量、光斑尺寸、烧蚀阈值间的关系式,模拟分析发现辐照激光光斑尺寸对烧蚀斑半径随辐照能量变化曲线有较大影响。对于脉宽为2 ms,波长为1064 nm的激光,实验测量了不同能量激光辐照下相纸烧蚀斑半径,并用推导出的关系式拟合测量数据,获得了靶面处光斑尺寸和样品烧蚀阈值。同时,也测量了不同位置处的光斑尺寸和样品烧蚀阈值,对高斯光束束腰位置和样品烧蚀阈值的光斑尺寸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结果可靠,简单高效。该技术可以为高能激光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和激光加工等应用领域中实现简单方便地测量靶面光斑尺寸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2.
以S-1,1'-联二苯酚为起始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该联萘酚通过羟基保护、傅克酰基化、羰基的还原和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制备得到目标产物。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改进,找到了较好的合成条件,并用1HNMR和13CNMR对各步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3.
现有的时态网络可视化方法大多采用等量时间片来可视化网络的演变,不利于时态模式的快速挖掘和发现。为此,根据时态网络固有的特征提出自适应时间片划分方法(Adaptive Time Slice Partition method,ATSP)。在时态网络的两种表示方式(基于事件的表示方式和基于快照的表示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ATSP的基础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改进模型用来描述事件间隔时间服从长尾分布的时态网络。为了实现时间片的不等量划分,针对探索任务的不同提出了基于时态模式的ATSP规则和基于中心节点的ATSP规则,并提出了实现算法--层次划分算法(Hierarchical Partition algorithm,HP)和增量划分算法(Incremental Partition algorithm,IP)。实验结果表明,ATSP方法比传统的时间片划分方法更能准确地表示网络的时态特征,且该方法应用于可视化时,能有效归纳并展示网络的特征,明显提高了视觉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54.
现阶段的语义解析方法大部分都基于组合语义,这类方法的核心就是词典。词典是词汇的集合,词汇定义了自然语言句子中词语到知识库本体中谓词的映射。语义解析一直面临着词典中词汇覆盖度不够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桥连接的词典学习方法,该方法能够在训练中自动引入新的词汇并加以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学习到的词汇的准确度,该文设计了新的词语—二元谓词的特征模板,并使用基于投票机制的核心词典获取方法。该文在两个公开数据集(WebQuestions和Free917)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能够学习到新的词汇,提高词汇的覆盖度,进而提升语义解析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召回率。  相似文献   
55.
56.
针对现有海量点云可视化方法存在索引构建时间长、内存占用大等问题,研究一种八叉树索引结合OSG分页结点的快速可视化方法,可在占用较小内存的基础上快速建立点云索引并实时调度。采用八叉树索引结构对海量点云进行数据组织,建立各层级的八叉树结点并以文件映射的方式分块保存,对结点文件重组织转换为支持OSG渲染引擎的多分辨率点云数据。采用基于OSG分页结点的实时调度技术,对海量点云进行高质量可视化。与目前两款主流的点云数据处理商业软件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索引建立速度快、内存占用小等优点,同时可视化交互更加流畅,适用于各种配置计算机下海量点云数据的调度管理与实时可视化。  相似文献   
57.
在钻井过程中,常常钻遇不同宽度的井下地层裂缝。钻遇裂缝时容易发生钻井液漏失现象,甚至发生钻井液失返现象,严重影响了安全、高效钻井。目前裂缝封堵的方法常存在封堵成功率不高、堵漏承压能力低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井下地层的裂缝宽度等特征认识不清。基于地层裂缝产生的岩石力学机理,确定影响裂缝宽度关键的6个力学和工程因素,并利用神经网络计算的非线性、大数据特点建立了井下地层裂缝宽度的分析模型,模型包含输入层、输出层和3个隐藏层。通过该模型诊断井下裂缝宽度,提高了计算精度,平均误差仅为2.09%,最大误差为5.88%,解决钻井现场仅凭经验判断裂缝误差较大和依靠成像测井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根据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得到的裂缝宽度优化堵漏材料的粒径配比,提高了裂缝内的架桥封堵强度和架桥的稳定性,封堵层的承压能力达到12.8 MPa,反向承压能力达到4.5 MPa。现场堵漏试验最高憋压10 MPa,经过封堵作业后大排量循环不漏,达到了裂缝性地层高效堵漏的目的,堵漏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58.
摘 要:目的 了解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与滴滴涕(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s,DDTs)在杭州湾南岸滩涂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方法 于2018年4月,采集杭州湾南岸地区4个采样点不同深度(0~80 cm)滩涂沉积物,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MS)测定了该区域中HCHs与DDTs的含量,对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使用共识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学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 所有样品中均检出,HCHs与DDTs含量分别为4.20~6.24 μg/kg与3.37~4.73 μg/kg,主要以β-HCH、δ-HCH以及DDE为主,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历史性工业品,整体污染处于较低水平;20.3%的沉积物样品中DDEs含量以及28.1%的样品DDTs总量介于阈值效应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 TECs) 和可能效应浓度(prob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 PECs)之间。结论 杭州湾南岸沉积物中HCHs与DDTs的污染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小的生态学风险。  相似文献   
59.
本文基于大数据视角设计了电网公司安全生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平台挖掘分析电网公司实时运行数据信息,可全方位充分掌握公司安全生产状态,还可及时发现、共同解决不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相关问题,对于公司安全生产与长远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表明,安全生产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可推动电网公司创新改革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切实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实现精益化运营;而明确的平台发展定位与功能优化设计,可确保安全生产数据分析平台高效稳定运转.  相似文献   
60.
Hexagonal barium ferries is a promising and efficient microwave (MW) absorbing material, but the low dielectric loss and poor conductivity have limited their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this work, a simple tactic of coating conductive polymer PANI on hexaferrite BaCo2Fe16O27 is presented, wherei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re customized, and more significantly, the electromagnetic loss is greatly enhanced. As displayed from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PANI were coated equably on the surface of hexaferrite grains by an in-situ polymerization process. The outcomes exhibit the as-prepared PANI@hexaferrite composite has remarkable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capacity. When the thickness is 6.0 mm, the minimal RL of ?40.4 dB was achieved at 2.9 GHz. The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RL < ?20 dB) of 0.65 GHz, 0.53 GHz, 0.65 GHz, 0.52 GHz, 0.46 GHz and 0.39 GHz was achieved separately when the thickness ranges from 4 to 9 mm. The highly efficient MW absorbing performance of PANI@hexaferrite composite were the consequence of multiple loss mechanisms and perfect impedance matching.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NI@hexaferrite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MW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s expected to be potential MW absorbers for extensiv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