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68篇
  免费   6222篇
  国内免费   3996篇
电工技术   5048篇
综合类   5372篇
化学工业   7091篇
金属工艺   3497篇
机械仪表   3698篇
建筑科学   3819篇
矿业工程   2221篇
能源动力   1692篇
轻工业   5290篇
水利工程   1944篇
石油天然气   1675篇
武器工业   791篇
无线电   61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572篇
冶金工业   2732篇
原子能技术   934篇
自动化技术   7671篇
  2024年   333篇
  2023年   873篇
  2022年   2035篇
  2021年   2539篇
  2020年   1952篇
  2019年   1398篇
  2018年   1451篇
  2017年   1715篇
  2016年   1468篇
  2015年   2321篇
  2014年   2941篇
  2013年   3550篇
  2012年   4305篇
  2011年   4449篇
  2010年   4137篇
  2009年   4234篇
  2008年   4239篇
  2007年   4160篇
  2006年   3643篇
  2005年   3045篇
  2004年   2192篇
  2003年   1465篇
  2002年   1426篇
  2001年   1339篇
  2000年   1116篇
  1999年   565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51篇
  1979年   26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20篇
  1974年   19篇
  197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楚然  廖佳 《电子工程师》2004,30(11):68-71
介绍了一套基于外部设备互连(PCI)总线的高速多路数据传输卡的设计,采用基于PCI内核与PCI用户逻辑相结合的新型设计方案,在顶层通过仿真来验证PCI接口以及用户逻辑设计正确与否.降低了设计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和系统的性能,并根据PCI卡对外部设备驱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在传输卡中加入了长线驱动功能,采用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技术,既降低了系统功耗,又实现长距离的计算机双向通信.  相似文献   
992.
程明  刘琴 《电讯技术》2004,44(4):70-73
讨论了发光二极管(LED)字符显示屏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剖析上位机与显示屏的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实用的无线寻呼通信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准确检测煤样的各种元素含量、灰分和发热量等工业指标,提出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进行煤样的光谱强度信息采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元素分析技术,通过高能脉冲激光聚集在样品表面,分析等离子体释放出的元素谱线信息,得出样品元素含量和组成。而光谱信息采样的延迟时间是光谱检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为了研究延迟时间对煤样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强弱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连续背景强度变化和相对标准偏差计算来判定测量煤样的最佳延迟时间。本研究选取山东济南众标科技有限公司的三种标准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测试使用Nd∶YAG脉冲激光器,波长为1064nm。对于煤质的检测,采用AvaSpec Dual型光纤光谱仪,光谱探测波长范围为两通道195~467nm和615~973nm。延迟时间为247~252μs对三种标准煤样ZBM100、ZBM101、ZBM104的光谱信息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光谱信号强度和连续背景强度随延迟时间变化的关系,判断出247~252μs范围内的最佳延迟时间。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连续背景强度快速衰减,在250μs时,连续背景强度和光谱信号强度分别衰减到延迟时间为247μs时的30和50。其次通过在不同延迟时间下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判断出标准煤样样本中Al、Si、Fe三种元素最佳延迟时间为247μs、248μs、249μs所对应的标准偏差达到最小值,得到因选用标准煤样对象不同其相对标准偏差对应元素的最佳延迟时间也会有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标准煤样ZBM100、ZBM101、ZBM104的光谱强度在247~252μs的最佳采样延迟时间为250μs。此实验研究结果,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探测和分析煤质检测的最佳延迟时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满足小尺寸器件的ESD防护需求,基于Fin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寄生SCR的STI双Fin结构。通过采用双Fin布局和深掺杂技术,减小了器件的基区宽度,避免了Fin技术中由弱电导调制导致的SCR无法开启的现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DFSD结构,新结构失效电流It2/Wlayout从21.67 mA/μm增加到28.33 mA/μm;触发电压Vt1从14.08 V减小到9.64 V。在ESD来临时,新结构能够实现有效的开启,泄放大电流。  相似文献   
995.
从行波管工作的物理特性提出了一种获得折叠波导慢波结构参数的简单方法,给定工作频率和电压,能够获得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初始参数.设计了D波段的折叠波导结构来验证该方法,对其冷测特性如色散、耦合阻抗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折叠波导慢波结构在中心频率处具有较平缓的色散关系,在中心频率处耦合阻抗为3.5欧姆.在电子注电压为20.6 kV,电流为15 mA时,27 mm(50个周期)的折叠波导慢波结构在220 GHz具有13.5 dB的增益,3 dB带宽为11 GHz(213~224 GHz).同时讨论了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微加工工艺,并通过UV-LIGA工艺获得了实验样品.  相似文献   
996.
设计了一种能与服装完全共形的柔性微带天线,天线材料采用常规的毛毡和铜箔,经简单的加工制作实现了良好的性能。对天线在平放和弯曲条件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在沿H 面弯曲时谐振频率、带宽、辐射方向图变化很小;基于人体健康的考虑,用HFSS 软件对天线的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的SAR 非常小,仅为0. 048。该天线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低SAR 等特点,已被用于实际的穿戴天线阵列,能够满足穿戴系统中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对所开发的电子产品进行保护,采用ASIC的方法设计基于硬加密技术的电子系统认证芯片。在后端物理设计中,为了使最终的芯片实现面积优化且满足功耗、时序等要求,采用预设计的方法对芯片进行功耗预估与布线拥塞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高了芯片利用率,并针对预设计中存在的电压降(IR Drop)违规进行了详细的电源规划.包括全局电源网络的连接、电源环和电源条的设计.最终满足了功耗要求,实现了时序收敛以及面积优化。  相似文献   
998.
协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无线网络中多个节点的互相协作来获得协同分集,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将分布式空时块码(DSTBC)应用到协同中继系统中,可有效提高系统效率并获得协同分集。但是各中继节点的异步传输会破坏DSTBC码字的结构,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现有文献应用OFDM技术,可以保证基于DSTBC的协同系统在中继节点异步传输时仍获得全空间分集。但是,现有传输结构是在节点间为平衰落信道的前提下设计的,且不能直接扩展到多径衰落的情况。另外,其对应的码字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限制了DSTBC在该结构下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OFDM的DSTBC传输结构,在节点间为多径信道和存在定时误差时,可以获得全空间分集。而且,所有可应用于同步协同系统下的码字都可以应用于此传输结构中,不需要满足额外的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传输结构在节点间为多径信道时可获得与现有基于OFDM的DSTBC异步协同系统在平衰落信道下一致的性能。然后,针对两中继的系统,在此传输结构的基础上,在源节点进行子载波分组和线性预编码处理,可以在获得全空间分集的同时获得全多径分集。   相似文献   
999.
为满足次用户不同时延需求并提高信道利用率,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次用户分级的PRP M/G/m排队论频谱切换模型。首先,根据次用户主要业务的时延需求不同,对次用户进行分级评价,将次用户分为时延敏感型和非时延敏感型用户,时延敏感型次用户具有更高的优先级来接入信道。其次,采用PRP M/G/m排队论来建立基于用户分级的频谱切换模型。同时推导和分析了该模型下不同优先级次用户扩展数据传输时间,进而提出了面向各级次用户自适应频谱切换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有频谱切换策略,该模型能有效降低次用户切换时延以及扩展数据传输时间,保证高优先级次用户的服务质量,提升次用户频谱切换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MLCC内电极厚度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贱金属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内电极镍层厚度对其常规电性能、耐热冲击和绝缘稳定性有严重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镍层厚度在1 μm左右,可获得常规电性能良好和高可靠性的贱金属多层陶瓷电容器产品(BME-ML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