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80篇
  免费   12271篇
  国内免费   8554篇
电工技术   955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1527篇
化学工业   13702篇
金属工艺   6904篇
机械仪表   7777篇
建筑科学   8780篇
矿业工程   4552篇
能源动力   2888篇
轻工业   11611篇
水利工程   3251篇
石油天然气   3922篇
武器工业   1686篇
无线电   112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9232篇
冶金工业   4561篇
原子能技术   1552篇
自动化技术   15578篇
  2024年   661篇
  2023年   1851篇
  2022年   4132篇
  2021年   5426篇
  2020年   3929篇
  2019年   2747篇
  2018年   2914篇
  2017年   3492篇
  2016年   3068篇
  2015年   4844篇
  2014年   6055篇
  2013年   7018篇
  2012年   8639篇
  2011年   8962篇
  2010年   8469篇
  2009年   8003篇
  2008年   8370篇
  2007年   8077篇
  2006年   7071篇
  2005年   5555篇
  2004年   4156篇
  2003年   3117篇
  2002年   3311篇
  2001年   2931篇
  2000年   2193篇
  1999年   1061篇
  1998年   434篇
  1997年   377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18篇
  1959年   12篇
  195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To bring computer vision closer to human vision, we attempt to enable computer to understand the occlusion relationship in an imag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five low dimensional region-based occlusion cues inspired by the human perception of occlusion. These cues are semantic cue, position cue, compactness cue, shared boundary cue and junction cue. We apply these cues to predict the region-wise occlusion relationship in an image and infer the layer sequence of the image scene. A preference function, trained with samples consisting of these cues, is defined to predict the occlusion relationship in an image. Then we put all the occlusion predictions into the layering algorithm to infer the layer sequence of the image scene.The experiments on rural, artificial and outdoor scene datase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for occlusion relationship prediction and image scene layering.  相似文献   
82.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reactors fed on glucos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e(3+) on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majority of the residu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present in the effluent. It was found that Ce(3+) concentration of 0.05 mg/L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SMP production, whereas that of 1 mg/L led to the increase in SMP production. The molecular-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arbohydr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n increase in SMP production may be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release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into the bulk solution resulted from cerium toxicity, and the nucleic acids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increased cell lysis also contributed to SMP accu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e(3+). The increase in SMP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e(3+) is possibly a consequence of the release of EPS and increased cell lysis due to cerium toxicity.  相似文献   
83.
雅砻江锦屏梯级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缓解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不利影响,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是其解决方法之一.现以雅砻江锦屏梯级水电站建设为例,介绍其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鱼类资源概况、鱼类增殖站建设的必要性、鱼类增殖站方案规划、运行管理、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等五个方面,可供其他水电工程鱼类保护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4.
结合西江(封开境内)航道整治工程第三方检测的实施过程,对航道整治工程第三方检测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目前国内CAST工艺采用的几种设计计算方法的共同之处、各自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设计运行经验,提出并推荐一种新的设计计算方法。该推荐方法以满足生物反应需要作为制约因素进行设计和计算,并根据生物处理目标所确定的泥龄和生产实际运行所能达到的混合液污泥浓度来推算污泥总量、反应池有效容积及其他设计数据,排除了凭经验设计计算的任意性。最后介绍了推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6.
雨洪资源的依法利用,早已在国外广泛展开。国内的雨洪资源利用,还面临着重新计算汛限水位高度,然后再依法予以重新确认的难题。唯有如此,才能缓解各级行政部门为了多产粮而"压"水库管理部门不顾风险的超汛限蓄水。因此,现阶段用"动态汛限水位"来化解矛盾,使水库管理部门从被迫接受潜规则的超汛限蓄水,转变为可以摆上台面的依法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7.
利用自行制做的试验装置,以配制出的强腐蚀环境土为介质,对非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锚索的裸筋以及对有注浆缺陷的锚索试件进行了腐蚀试验,从外观腐蚀状况和腐蚀后的钢绞线力学性能的改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外观上看,预应力锚索试件的腐蚀程度总体上比非预应力试件的腐蚀程度要重,含注浆缺陷的锚索试件的腐蚀程度比裸筋的腐蚀程度要重...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工程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以及相应树型向量推理算法,并将模糊综合推理机制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系统中进行研究型应用。该系统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判,得出综合成绩,以其作为改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参考评证,从而使研究性学习过程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9.
该文提出了一种方便扩展,高可复用的类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模块的框架设计,通过这种做法使程序开发人员从繁重的编码过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更为关注程序中的业务逻辑。使整个程序系统结构清晰,方便维护。  相似文献   
90.
目前很多实际软件项目需求中都要求多个网络主机互相自动传输数据文件,而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均不能很好地满足此要求。该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方案的若干缺陷,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电子邮件的数据交换传输机制,并详细介绍了这种新传输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过程,最后分析了这种新传输机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