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8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电工技术   181篇
综合类   246篇
化学工业   291篇
金属工艺   207篇
机械仪表   172篇
建筑科学   236篇
矿业工程   109篇
能源动力   57篇
轻工业   269篇
水利工程   186篇
石油天然气   100篇
武器工业   74篇
无线电   2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8篇
冶金工业   608篇
原子能技术   55篇
自动化技术   3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3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s the spring equation is limited to the accuracy of mill stiffness and the linearity of the mill spring curve, the traditional gaugemeter automatic gauge control (GM-AGC) system based on spring equatio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actical production. In allusion to this problem, a kind of novel GM-AGC system based on mill stretch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proposed. The error existing in calculating strip thickness by spring equation were analyzed first. And then the mill stretch characteristic curve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mill stiffness was described. The novel GM-AGC system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a hot strip mill,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control precision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novel GM-AGC system, over 98.6% of the strip thickness deviation of 3.0 mm class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the target tolerances of ±20 μm.  相似文献   
52.
针对化学链燃烧气固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复杂未知的问题,本文建立了碳粒与CaSO4载氧体颗粒在水蒸气气氛下的数理模型,并利用Fluent进行数值计算,从微观上分析了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颗粒间化学链燃烧反应速率、CO2生成速率以及载氧体表面固相生成物沉积速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内的温度和压力,均加快了CaSO4载氧体颗粒表面CaS的沉积速率,且压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沉积速率的增加,而沉积覆盖在载氧体表面上的CaS导致了反应速率的下降。该研究有利于高纯度CO2气体的捕集,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对化学链反应速率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海上风电场拥有更加丰富与稳定的风能资源,同时具备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是未来风电的主要发展趋势.文中总结分析了现有工程和理论研究中涉及的大规模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拓扑,包括仅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换流站系统和二极管整流单元-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混合直流换流站系统,归纳了各方案的运行特点.为解决现有方案运行灵活性低、可行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电压等级混合级联直流送出系统,从技术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对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设计了多电压等级混合级联直流送出系统协调控制策略,通过PSCAD/EMTDC仿真分析对并网方案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54.
以数字化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理念为驱动的"数字新基建"对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提出新的挑战,该文考虑调控数据存储规模、数据加工复杂度和数据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提出电网调控大数据平台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源调控数据集成与融合、异构数据库分层统一存储、调控数据资产管理、大数据算法引擎等关键技术,实现全业务、全场景的电网调控数据汇集、加工和资产管理.该技术方案为调控云智能分析应用提供了存储、数据和算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5.
狄丽华  明绍玉 《轧钢》2005,22(5):9-11
介绍了包钢CSP厂通过成分调整和工艺优化,研究出适合冷轧生产的热轧低碳钢带生产工艺。IM时通过严格加热炉热工制度和换辊制度等,解决了CSP工艺生产的冷轧用低碳钢热带的表面质量问题,用其生产的冷带成形性能优良,可作为深冲、超深冲使用。  相似文献   
56.
铍青铜形变时效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狄平 《金属热处理》2003,28(2):63-64,69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对铍青铜形变时效工艺进行了优选。试验表明 ,控制冷变形度、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 ,可获得高的硬度 ,优化后的铍青铜形变时效工艺为 :37%冷变形 + 2 90℃× 2h。  相似文献   
57.
ZA27合金的微观组织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用SEM和TEM对金属型铸造并经 18个月自然时效的ZA2 7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ZA2 7合金凝固的初生相为富Al的树枝状α′相 ,随后在α′相周围形成一层富Zn的包晶 β相 ,最后剩余液体发生共晶反应 ,共晶 β优先依附于包晶 β相形核、长大 ,而共晶 η则在包晶 β相间形成一层薄膜 ,在有些区域则形成棒状共晶组织 ;在随后的冷却及时效过程中 ,β发生胞状分解形成规则的共析α η层片组织或不规则的复杂形状组织 ,共析胞以共晶 η相为基形核 ,并向枝晶中心生长 ,使α′相也分解为层片α η组织 ,当其生长被α′中心的连续分解所阻挡时 ,致使其芯部形成细小的α η颗粒组织 ;富Cu的ε相存在于所有 η相中  相似文献   
58.
熊伟  王海涛  狄海涛  王祖温 《机床与液压》2007,35(8):142-144,190
介绍了基于梯形图设计方法的全气动装弹机械手的设计,重点探讨了在设计中考虑气缸运行位置检测、手动及自动切换、急停处理等实用问题.采用两位三通阀扩充方法来解决单一行程阀多次切换分区条件的难题,利用梭阀实现手动和自动操作的配合,通过增加一个中继阀来实现急停处理.  相似文献   
59.
针对我国未来航天应用的需要,建立了SpaceWire总线在卫星在轨数据系统应用的半物理仿真平台,对SpaceWire总线的仿真应用模型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仿真系统采用了冗余容错结构,在节点故障时,能够通过Dijkstra算法重新计算最优通信路径,对路由表进行动态重构,实现对节点故障的动态容错.另外,通过对SpaceWire总线的通信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指出,SpaceWire总线在卫星在轨数据系统中可以用于提高总线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实时性,然而总线系统的基础可靠性还应当由1553B总线来提供.  相似文献   
60.
针对基于离散元方法的海冰与海洋平台结构碰撞分析系统,对运行于CPU GPU异构高性能计算平台上的大规模粒子模拟进行可视化方法的研究.使用OpenGL完成不同规模的平整冰、浮冰、冰脊和不规则形态海冰的呈现,不同形状海洋平台结构与受力网格的绘制,海冰粒子的运动轨迹与速度的表达,海浪效果的模拟以及碰撞过程的动画演示等.通过定义合理的交互模式与接口,在一定程度上融合GPU加速的离散元计算与后处理显示,基于多进程管道通信、多线程并行输出等实现在GPU加速计算的同时实时显示粒子模拟计算结果.该方法在帮助研究者随时掌握程序执行状况的同时,大幅减少后续传输、处理和存储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