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2篇
  免费   1297篇
  国内免费   999篇
电工技术   778篇
综合类   1025篇
化学工业   1042篇
金属工艺   925篇
机械仪表   694篇
建筑科学   896篇
矿业工程   432篇
能源动力   212篇
轻工业   1062篇
水利工程   389篇
石油天然气   451篇
武器工业   159篇
无线电   11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22篇
冶金工业   502篇
原子能技术   290篇
自动化技术   1436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543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585篇
  2013年   710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808篇
  2009年   826篇
  2008年   861篇
  2007年   804篇
  2006年   727篇
  2005年   570篇
  2004年   447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1年   1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慧  龙萍  牛永胜  黄斐荣  杨斌 《材料导报》2016,30(7):148-153
Al/Cu复合材料具有质轻、导电良好和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介绍了Al/Cu复合材料的主要界面复合理论,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对主流理论的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Al/Cu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工艺的优缺点,并对制备工艺的改进方向、未来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采用鼓包法研究金属薄膜的屈服强度,对具有圆形自由窗口的镍薄膜一侧施加压力,薄膜受压变形的全场形貌用数字散斑相关法(DSCM)进行测量,并应用板壳理论分析小挠度变形下膜内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圆形薄膜受压时首先从边缘开始屈服,从压力-挠度曲线偏离线性关系的临界点得到金属镍膜的屈服强度为467MPa,这和单轴拉伸法测量所得到的屈服强度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3.
目前基于视觉的纸张计数方法大多是做图像分割或者边缘检测,虽然简单易行,但存在分割阈值难以选取的缺点。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灰度投影的硬板纸张计数算法。首先,将排列规律整齐的硬板纸张的图像通过灰度投影后得到其灰度像素曲线,再利用高斯函数得到的离散值作为权重,判断灰度像素曲线波峰和波谷的性质,然后根据波峰与波峰和波谷与波谷之间的间隔初步判断一张纸的厚度,并排除干扰峰谷点后准确定位出波峰或者波谷的位置,同时根据标记的位置实现对硬板纸张进行计数。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计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实现对硬板纸的计数,且操作简单易行,2种不同硬板纸张计数结果的准确率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层理面数和冲击载荷对层状板岩动力破坏特性影响,利用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层状板岩试件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SHPB实验,再现了SHPB实验过程中的加载波形和层状板岩试件的破坏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层状板岩试件的耗散能量随层理面数的增加而增加,双层、三层和四层板岩试件相比单层板岩试件耗散能量的增长分别为0.2%、0.4%和1.87%;试件破坏开始于端面周边,滞后于应力峰值,当冲击速度为6.5 m/s时,层状岩石试件以轴向劈裂破坏为主,冲击速度为12 m/s和20 m/s时试件的破坏模式为轴向劈裂破坏、径向剪破坏和端面拉压破坏的混合破坏。  相似文献   
105.
氮化硼纳米管(BNNTs)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抗氧化、防辐射、绝缘和导热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辐射屏蔽、热界面材料以及深紫外发射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高品质BNNTs的可控制备和批量生产仍然是学术和工业界的重大挑战。在BNNTs的众多制备方法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最有潜力实现其可控制备的方法之一。但是,科学家们对于CVD法制备BNNTs的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尚未形成共识。鉴于此,文章从反应装置、氮源、硼源和催化剂4个方面对CVD法制备BNNTs进行了综述,并系统总结了相应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BNNTs可控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CVD法在BNNTs可控制备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今后BNNTs的制备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采用温度传感器测试了水泥基材料在标养和蒸养条件下温度的变化,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及压汞(MIP)等方法,研究了水化产物和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蒸养中试件表层首先开始升温,升温结束时表层温度比内部高约30℃;随后内部升温超过表层,恒温3h,内部温度比表层高约25℃。蒸养温度效应对水化产物的生成未产生较显著的影响,但对表层孔结构和微观形貌影响显著。蒸养结束时,试件表层的总孔隙率以及大于200nm的有害孔比例分别是内部的1.22倍和10.3倍;继续标养至28d时有效降低了总孔隙率,但大于200nm的有害孔比例仍为标养试件的1.6倍。  相似文献   
107.
为使涤纶织物应用范围更广,更耐磨,本文制备了一种有机硅树脂基纳米硼化钛碳化钛复合涂层,通过正交实验法得到最佳的涂层方案,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涤纶织物,以改善涤纶织物的表面结构,进而实现涤纶织物表面优异的耐磨性能.为测试涂层对涤纶织物性能的影响, 采用泰伯式耐磨仪、液滴形状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涂层织物的耐磨性能、疏水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磨损织物的表面微观形态.研究表明:当有机硅树脂与无水乙醇质量比为75: 25,含量(质量分数)为93%;超分散剂含量为1.5%;乙醇增稠剂含量为1.5%;纳米硼化钛和碳化钛质量比为2: 1,含量为4%时,所得涂层溶液应用于涤纶织物后会形成一层包覆层,耐磨性能最优.对于涂覆量为15 g/m2的涤纶,拉伸断裂强力由573.92 N提高到620.48 N,顶破强力由652.34 N提高到790.07 N,撕裂强力由9.87 N降低到5.78 N,疏水性能有较大提高,接触角可达到120°以上.  相似文献   
108.
窄间隙焊缝坡口间距小且焊道较深,摆动中心与焊缝中心偏差较大时,坡口两侧侧壁受热不良,易发生未熔合缺陷。为了及时了解窄间隙侧壁熔合情况,掌握侧壁内部焊接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多信息融合方法,预测侧壁熔合状态。对窄间隙焊接未熔合缺陷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焊接电弧信号和熔池变化与侧壁成形质量存在密切关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偏差实验,建立了电弧电信号和电弧熔池图像信号的实时采集系统,采用批量特征提取算法,提取了与侧壁熔合状态密切关联的峰值电流、峰值电压、电弧弧长、熔池长宽比、熔池面积和熔池周长等特征参量。采用B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D-S证据理论进行决策级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率可达96.667%,避免了神经网络识别时的误诊,获得了比单一传感信息更好的预测结果,提高了熔合状态识别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双丝三电弧焊焊接温度散布规律,根据其电弧形态和脉冲频率建立了适用于双丝三电弧焊接的体+面热源,并根据焊丝的倾角对其进行了旋转计算,利用有限元技术模拟了6 mm厚Q235碳素钢的双丝三电弧焊焊接温度场,通过遗传算法对其热源参数进行了迭代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场呈长椭圆状分布,且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都出现在R弧热源处,其原因是此处同时积累了R弧电弧热量和L弧焊后凝固时的热量;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与实验温度场结果对比吻合度较高,其结果可为拓展双丝三电弧焊的应用和优化工艺参数提供仿真基础。  相似文献   
110.
邓文 《核技术》1998,21(2):94-97
测定了定向石墨和纳米碳的正电子寿命谱,结果表明,热解法制备的纳米碳存在开空间小于单空位的自由体积以及开宽间相当于约10个空位聚集体全的微孔洞,比较了热解法制备的纳米碳,UFP冷压法制备的纳米Fe和纳米TiO2以有非晶晶化法制备的纳米NiP的缺陷结构特征,结果为纳米NiP中缺陷的电子密度最高,纳米Fe和纲米TiO2次之,纳米碳的最低,纳米碳中的缺陷浓度最高,纳米Fe和纳米TiO2的次之,纳米NiP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