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45篇
  免费   2736篇
  国内免费   1464篇
电工技术   184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2251篇
化学工业   6419篇
金属工艺   2121篇
机械仪表   2261篇
建筑科学   2943篇
矿业工程   920篇
能源动力   879篇
轻工业   2316篇
水利工程   519篇
石油天然气   2602篇
武器工业   201篇
无线电   458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64篇
冶金工业   2086篇
原子能技术   407篇
自动化技术   4925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628篇
  2022年   931篇
  2021年   1407篇
  2020年   1059篇
  2019年   882篇
  2018年   961篇
  2017年   1148篇
  2016年   1040篇
  2015年   1353篇
  2014年   1722篇
  2013年   2206篇
  2012年   2151篇
  2011年   2452篇
  2010年   2212篇
  2009年   2034篇
  2008年   2032篇
  2007年   2017篇
  2006年   2037篇
  2005年   1778篇
  2004年   1207篇
  2003年   1049篇
  2002年   1013篇
  2001年   870篇
  2000年   899篇
  1999年   1094篇
  1998年   950篇
  1997年   828篇
  1996年   822篇
  1995年   630篇
  1994年   546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340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194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5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MgO/Ni系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MgO/Ni系梯度功能材料(FGM),分别用实验和微观力学模型测定和计算了用于热应力缓和设计的各物性参数。讨论了两种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制备过程中FGM的热应力,得到MgO/Ni系FGM的综合设计准则。按设计结果进一步调整粉末工艺性质,成功地烧制出MgO/Ni系FGM。  相似文献   
192.
对陶瓷工业窑炉中的温度模糊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模糊控制器在窑炉温控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3.
利用现生产重油制氨的1000m~3(V_n)(O_2)/h空分,建设天然气并联换热蒸汽转化串纯氧部分氧化制甲醇和氨两用合成气,成为4万吨/年甲醇联产2.5万吨/年氨的生产单元组合,既节能节气、降低投资和生产消耗及成本,又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发挥生产能力,同时还可增加产品和产量。  相似文献   
194.
超高交联树脂吸附对硝基苯乙酮和对硝基苯甲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树和 《化工时刊》2005,19(1):14-17
研究了NDA-150、NDA-99、NDA-88、Amberlite XAD-4.4种吸附树脂对对硝基苯乙酮和对硝基苯甲酸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DA—150树脂对硝基化合物的吸附效果较好。并研究NDA-150树脂的动态吸附和脱附行为.结果显示:NDA-150树脂对对硝基苯甲酸的吸附容量为2.32mmol/g干树脂,对对硝基苯乙酮的吸附容量为3.06mmol/g干树脂。NDA—150树脂易于脱附,吸附对硝基苯甲酸后.用2%NaOH:乙醇(体积比1:1)作脱附剂,温度313K;吸附对硝基苯乙酮后,用甲醇作脱附剂,温度333K,体积6BV,脱附率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95.
对劣质煤、低挥发分煤的燃烧特性分析,工艺设备分析,提出预分解窑烧劣质煤、低挥发分煤的可能性、必要性,为我公司烧劣质煤、无烟煤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6.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是绿色高能可充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等突出优点。本文从磷酸铁锂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改性、粒径控制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的粒度大小及其分布、离子和电子的传导能力对产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很大。在制备时,采用惰性气氛、掺杂导电材料和控制晶粒生长制备粉体是获得性能优良的LiFePO4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7.
The effect of porous structure and surface functionality on the mercury capacity of a fly ash carbon and its activated sampl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mercury adsorption using a fixed‐bed with a simulated flue gas. The activated fly ash carbon sample has lower mercury capacity than its precursor fly ash carbon (0.23 vs. 1.85 mg/g), although its surface area is around 15 times larger, 863 vs. 53 m2/g. It was found that oxygen functionality and the presence of halogen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fly ash carbons may promote mercury adsorption, while the surface area does not seem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mercury capacity.  相似文献   
198.
0引言虽然PLC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中已得到了大量应用,但电气控制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基本、最广泛的控制方法。众所周知,电气控制线路是由空气开关、熔断器、热继电器以及各种有触点的接触器、继电器、按钮、转换开关等组成的,其作用是实现对电力拖动系统的启动、反向、制动和联锁  相似文献   
199.
姚成  王镇浦 《化学试剂》1997,19(3):154-157
在pH5.0~5.7范围内,新显色剂4-(2-苯并噻唑偶氮)邻苯二酚(BTAPC)与钼(Ⅵ)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反应,形成稳定的、带负电荷的、紫红色三元胶束配合物。该配合物中Mo(Ⅵ)与BTAPC的组成比为1∶2;其λmax为560nm,对比度(Δλ)为128nm;在20℃、pH5.2和μ0.1时,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2×1010,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60为8.11×104L·mol-1·cm-1,真实ε560为7.67×104L·mol-1·cm-1。钼含量在0~0.72mg/L范围内遵从比耳定律。建议了配合物的结构。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用于合金钢试样中痕量或小量钼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0.
Dongsheng Tang  Lianfeng Sun  Weiya Zhou 《Carbon》2005,43(13):2812-2816
By investigating the morpholog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athode deposits prepared by self-sustained arc discharge between graphite rods, we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two electron emission mechanisms occurring on the cathode: field emission and thermionic emission. The former occurs mainly on the edge of the growing surface, by which we can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outer hard shell of the cathode deposit; while the latter occurs mainly on the growing surface except for the edge area and it i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