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50篇
  免费   1758篇
  国内免费   1476篇
电工技术   1459篇
综合类   1911篇
化学工业   1912篇
金属工艺   1010篇
机械仪表   1136篇
建筑科学   1122篇
矿业工程   649篇
能源动力   383篇
轻工业   2080篇
水利工程   575篇
石油天然气   467篇
武器工业   233篇
无线电   17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78篇
冶金工业   480篇
原子能技术   240篇
自动化技术   2439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794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737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1077篇
  2012年   1331篇
  2011年   1388篇
  2010年   1313篇
  2009年   1295篇
  2008年   1328篇
  2007年   1297篇
  2006年   1110篇
  2005年   884篇
  2004年   629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PEI)在肝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53例肝转移性肿瘤,共计87个病灶。18个病灶直径≤1cm;56个病灶直径1~3cm;13个病灶直径3~5cm。采用CT引导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进行治疗,经过1次或多次治疗,观察肝转移瘤的坏死情况。结果PEI治疗后1个月MR或CT复查,18个直径≤1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100%;直径1~3cm56个病灶完全坏死率为87.5%,再次治疗后完全坏死;13个病灶直径3~5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61.5%,经过2~3次治疗,病灶彻底坏死。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转移性肿瘤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cm的单个病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单发性腹膜后脓肿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13例腹膜后单发性脓肿,脓肿位于胰尾部4例,胰头旁3例,肾周间隙3例,肾后间隙2例,腰大肌旁1例;脓肿最大径3.5~8.0cm。结果8例患者行1次穿刺引流,3例行2次穿刺引流,2例行3次穿刺引流。13例患者平均引流16d,经过临床、超声及CT随访未发现残存感染灶或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膜后脓肿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993.
在乙酸乙酯介质中,3,5-二溴-4-氨基苯甲酸乙酯经重氮化和还原脱氨一步法合成树枝化聚合物原料--3,5-二溴苯甲酸乙酯,通过正交实验得到3,5-二溴苯甲酸乙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硫酸用量为3,5-二溴-4-氨基苯甲酸乙酯的2.5倍,反应温度为60℃,3,5-二溴-4-氨基苯甲酸乙酯与亚硝酸钠的摩尔比为1:3,乙酸乙酯用...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一次和二次烧成对CaO-B2O3-SiO2(CBS)微晶玻璃的烧结性能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用X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探讨二次烧成对CBS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与介电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一次烧成相比,二次烧成能够促进玻璃体中的小晶粒生长,试样的收缩率和体积密度有所增加,有利于介电常数提高和介质损耗的降低,且体系中没有出现新的晶相;875℃烧结的试样,X/Y轴收缩率均为14.33%,体积密度达到2.46 g/cm3,10MHz介电常数和损耗相应为6.21和3.5×10-3,热膨胀系数为11.86×10-6/℃,抗折强度为157.36MPa。  相似文献   
995.
邵少花  顾正桂 《化学工程》2012,40(10):40-43
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常见于化工、医药等行业生产的废液中,该体系分离回收的前提是进行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现利用单级循环汽液平衡釜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中的6组二元体系在常压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同时对其进行了点对点法热力学一致性校验。实验中采用SP-6800型气相色谱仪分析汽液相组成,并运用Matlab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关联6组二元体系的汽液相组成,从而得到6对Wilson模型参数,并计算出相应的汽相组成。此外,还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在100 kPa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并用关联出的6对模型参数计算该四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值与计算值间的绝对偏差均小于0.05。实验结果表明Wilson模型的拟合精度高,适合于关联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体系。实验和计算结果为萃取精馏分离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6.
以亚麻针刺非织造布为增强基,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法制作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针刺工艺对亚麻非织造布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和体式显微镜分别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和弯曲断痕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它们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采用平行铺网或交叉铺网制成的660.4g/m^2的针刺毡,均可在一定的针刺密度下,使其复合板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达到国内天然增强材料及普通工程塑料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7.
重组酿酒酵母生物合成菜油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菜油甾醇作为甾体药物(孕酮、雄烯二酮、氢化可的松等)的重要合成前体已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了10种不同来源的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内源的ERG5基因替换成不同来源的DHCR7基因,构建了菜油甾醇合成菌株。结果发现整合来源于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DHCR7的菌株Zw507表现出最高的菜油甾醇的产量216.93 mg/L。进一步筛选了10种酵母内源启动强度较强的启动子来与PhDHCR7基因进行组合,结果显示以TEF1p为启动子时菜油甾醇的产量最高可达253.35 mg/L。为了进一步提高菜油甾醇产量,增加了DHCR7表达盒在酵母基因组上的拷贝数。当拷贝数为3个时,菜油甾醇的产量达到最高302.27 mg/L。最终,通过5 L发酵罐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实现了916.88 mg/L菜油甾醇产量。该菌株可作为后续甾体药物生物合成的优良底盘细胞。  相似文献   
998.
张轩  黄耀桢  邵秀丽  李晶  李丰  岳秦  王政 《化工进展》2021,40(7):3736-3746
近年来,随着有关铜基催化剂价态、晶面、微观形态等结构化因素对其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铜基催化剂电化学还原CO2高选择性制备高附加值多碳(C2+)产物取得长足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近五年来结构化铜基催化剂电化学还原CO2生成C2+产物的研究报道,并分析总结了铜基催化剂表面混合价态、高活性晶面和丰富晶界的存在,以及富含限域空间的形态学结构(纳米线阵列、纳米树突和纳米多孔结构等)的构建与其电化学还原CO2生成C2+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进一步提出了CO2电化学还原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即充分发挥各个结构化因素的协同作用,原位制备具有混合价态和丰富晶界的纳米多孔结构铜基催化剂,并在流通池中高效还原CO2持续生成C2+产物。  相似文献   
999.
针对粉煤灰氨含量的测定研究大多考虑单一因素,而忽略了在浸提过程中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粉煤灰氨含量浸提的影响。以浸提剂浓度(A)、固液比(B)、振荡时间(C)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实验,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的浸提工艺并与现有浸提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BACABBCAC。最佳浸提工艺条件:浸提剂浓度为0.125 mol/L、固液比(质量体积比,g/mL,以下简称固液比)为1∶12.8、振荡时间为22 s。通过验证,发现实测值与预测值仅存在-2%的相对误差。相较现有浸提方法,优化后的浸提方法不仅使浸提时间大幅缩短,还使浸出率增加了73%~91%,为粉煤灰中氨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鲁苇  樊杰  邵显涛  何家俊  高乘 《净水技术》2021,40(12):89-96
钢渣是富含Ca元素的吸附剂,文中以钢渣粒径和投加量为影响因素,底泥释放的磷为控制指标,并利用钢渣浸出的Ca2+和Fe2+,结合等温吸附、动力学和XRD揭示了钢渣对底泥的控磷机理.结果表明:钢渣投加量对除磷和pH的影响强于粒径.钢渣(投加量为2.5 g/L、粒径为20目)使上覆水的磷减少了54.7%,底泥磷减少了40.4%,且不影响水体pH和DO.钢渣向水中缓释Ca2+,界面处高浓度Ca2+形成除磷层,释放的Fe2+不明显.钢渣通过钙磷结晶沉积和单分子层化学吸附除磷,除磷之后的钢渣采用磁性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