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39篇 |
免费 | 4153篇 |
国内免费 | 135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912篇 |
技术理论 | 14篇 |
综合类 | 3102篇 |
化学工业 | 7442篇 |
金属工艺 | 2644篇 |
机械仪表 | 2933篇 |
建筑科学 | 3638篇 |
矿业工程 | 1360篇 |
能源动力 | 1275篇 |
轻工业 | 3323篇 |
水利工程 | 814篇 |
石油天然气 | 2424篇 |
武器工业 | 332篇 |
无线电 | 554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655篇 |
冶金工业 | 2256篇 |
原子能技术 | 536篇 |
自动化技术 | 59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3篇 |
2024年 | 1211篇 |
2023年 | 1110篇 |
2022年 | 1496篇 |
2021年 | 2043篇 |
2020年 | 1768篇 |
2019年 | 1443篇 |
2018年 | 1362篇 |
2017年 | 1503篇 |
2016年 | 1448篇 |
2015年 | 1892篇 |
2014年 | 2281篇 |
2013年 | 2559篇 |
2012年 | 2867篇 |
2011年 | 3071篇 |
2010年 | 2476篇 |
2009年 | 2341篇 |
2008年 | 2444篇 |
2007年 | 2344篇 |
2006年 | 2266篇 |
2005年 | 1966篇 |
2004年 | 1430篇 |
2003年 | 1205篇 |
2002年 | 1280篇 |
2001年 | 1040篇 |
2000年 | 1010篇 |
1999年 | 1037篇 |
1998年 | 859篇 |
1997年 | 730篇 |
1996年 | 692篇 |
1995年 | 567篇 |
1994年 | 516篇 |
1993年 | 381篇 |
1992年 | 284篇 |
1991年 | 211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50篇 |
1988年 | 98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65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KDP晶体高效二倍频理论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波耦合方程研究了基波功率密度晶体长度,相位匹配类型,相位失配角,离散角等因素对KDP晶体倍频转换效率的影响。给出了不同长度KDP晶体Ⅱ类相位匹配的理论计算曲线,由此选择最佳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80%的倍频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73.
PDLC膜制备及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PIPS法制备PDLC膜出发,探讨了工艺条件对响应特性,尤其是响应时间的影响。并对制备工艺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4.
75.
76.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油气运移研究相对不足是目前制约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油气藏油气运聚动力与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早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以浮力为主;流体异常压力推动着含烃流体向外运移,浮力因输导层产状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压临时仓储"的存在增加了远距离地层圈闭的成藏几率;盆缘流体异常压力值和地层水矿化度值突进方向与盆缘鼻状构造、坡折带展布方向一致,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汇聚方向;流体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发育特点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式以幕式为主,也使济阳坳陷横向上发育多种地层油藏类型、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 相似文献
77.
S. W. Short S. H. Xin A. Yin M. Dobrowolska J. K. Furdyna H. Luo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1996,25(2):253-257
We report the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confined Stark effect (QCSE) in ZnSe/ ZnCdSe single quantum wells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In our experiments the electric field was applied via a reverse-biased Schottky barrier
contact.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the QCSE in any wide gap II-VI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Significant red shifts, typically 10–15 meV, are detected before quenching. An associated red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intensity,
consistent with the QCSE. is clearly observed. The dependence of these results will be discussed as a function of quantum
well depth and thickness. Complete quenching of the luminescence is observed with applied voltages as low as 5 V. In addition,
at lowest voltages, we also detect small blue shifts (up to 4 meV), which we attribut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ly
applied electric field and the built-in field of th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