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NBR/EPDM共混胶在不同硫化时间下性能的变化规律,并且进行了平衡溶胀法测交联密度的实验,测量共混胶中两相各自的交联密度,与宏观物理机械性能相结合,讨论共混胶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硫化时间的延长,共混胶的硫化程度变大,扯断伸长率下降,定伸应力升高,且共混胶总交联密度变大,共混胶中NBR相交联密度略微上升,EPDM相交联密度大幅升高。  相似文献   
22.
受开采卸荷扰动影响,深部岩体互层及其组合结构系统的破裂失稳是诱发采场突水等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深部开采围压卸荷对岩体组合结构破裂的影响,室内开展了原生煤岩组合体三轴加卸荷-渗流试验,获得了不同初始围压下原生煤岩组合体围压卸荷致裂的竖向、倾斜及环向裂隙分类特征,研究了其轴压卸荷起点、围压卸荷终点的强度特征及主导破裂模式的力学机制;结合CT扫描与三维重构技术,获取了原生煤岩组合体卸荷破裂的几何特征;建立了围压卸荷量与岩体卸荷致拉破裂、致剪破裂的关系,揭示了围压卸荷致裂模式与渗透率突变关系,验证并判定了不同初始围压下原生煤岩组合体的主导卸荷致裂模式。结果表明:在围压卸荷和轴压加载共同作用下,原生煤岩组合体卸荷破裂模式主要分为围压卸荷致拉破裂、致剪破裂及轴压协同卸荷致裂模式3类;随初始围压增加,原生煤岩组合体围压卸荷致拉破裂的围压卸荷终点临界值及致剪破裂的轴压卸荷起点临界值均线性增加;围压卸荷可致轴压协同卸荷突降并驱动煤岩分界面及层理等原生裂隙结构环向张拉破裂,且以沟通倾斜及竖向裂隙为主导;而围压卸荷致拉破裂与致剪破裂模式均可致原生煤岩组合体渗透率突变增高,突变点致裂模式与其围压卸荷终点的卸荷量临界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严雅静  顾水杰  于祥  周昀  赵康 《金属矿山》2020,48(11):20-26
金属矿山地下围岩的稳定程度是矿山开采设计、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围岩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且该类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和隐蔽性,无法进行定量表征,因此,给围岩稳定性评价带来了挑战。为对江西省某地下钽铌矿山围岩稳定性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结合未确知测度理论的优点,构建了该矿山417 m中段围岩稳定性评价的综合模型。采用差异系数法对G_1法和熵值法计算出的主观、客观权值进行优化组合,确定评价对象的多指标综合未确知测度;结合矿山实际情况,考虑各影响因素,筛选出以岩石质量指标RQD、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地应力、隙壁状态和地下水状况6项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最后基于最小未确知测度距离判别准则,对该矿417 m中段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得出该中段围岩的稳定性等级为III级(基本稳定)的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矿山后续开采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4.
将B&W公司的直流蒸汽发生器进行简化,采用常热流边界条件进行不同运行参数下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动与换热过程数值模拟,并与经典摩擦压降经验关联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artinelli-Nelson关联式更适用于预测蒸干发生时两相流的摩擦压降;摩擦压降随质量含汽率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蒸干发生时摩擦压降的变化率明显增大;管内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随质量流量和热通量增加而增大,随运行压力增大而减小。其中质量流量、运行压力对摩擦压降的影响较明显,热通量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5.
于祥  吴昊旻 《通信技术》2021,(8):2026-2029
设计了一种用于Ka频段卫星通信收发信机的正交模耦合器(Ortho-Mode Transducer,OMT),工作频段为19.6~31.0 GHz.利用波导的截止频率,合理选取发波导口尺寸,提高19.6~21.2 GHz接收频段内收发端口之间的隔离度.加工实物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19.6~21.2 GHz和29.4~3...  相似文献   
26.
于祥  杨孝东  李明珠 《通信技术》2021,(9):2253-2256
设计了一种用于卫星导航通信的多频圆极化共口径天线阵列,包含3种不同形式的天线,分别为S频段宽带微带天线阵列、北斗S频段交叉偶极子天线阵列和北斗B2b/L双频微带天线.通过对天线阵列的整体优化,3种形式的天线在阵列中均具备良好的工作带宽、轴比以及辐射增益.该多频共口径天线阵列结构紧凑,布局新颖,缩小了天线阵列的体积,优化...  相似文献   
27.
基于参数模板的雷达辐射源模糊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辐射源识别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引入了基于参数模板的模糊识别方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阐述了雷达辐射源识别的基本思想,详细描述了算法的实现过程,最后介绍了算法的仿真设计和软件实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胶料在热油中的老化加速试验,测试了硫化胶在80、100、120℃下,时间分别为1、3、5、7、9天的老化性能,并针对老化后胶料的扯断伸长率、定伸应力以及压缩永久变形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发现, NBR/BR硫化胶较NBR硫化胶的扯断伸长率保持率好;在特定的保持率临界值下,当温度低于110℃时,NBR/BR较NBR硫化胶表现出更好的耐压变性能;在一定的50%定伸应力保持率临界值下,温度高于110℃时,NBR较NBR/BR硫化胶的定伸应力保持率好。  相似文献   
29.
集中供热热水采暖系统水力失调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前言影响热水网路水力平衡的问题很多,在实际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造成其水力失调的内外因,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规划、设计、连网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提高采暖工程的供热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0.
蔚斐  张通  刘文杰  谭辉  杨鑫  于祥 《工矿自动化》2022,49(4):96-104
现有对煤样破坏特征的研究存在力学参数测试较单一、应力加载方向局限性较大等问题,在反演真实地质情况下数值模拟效果存在偏差,并且对煤岩动力灾害和冲击倾向性判定是基于现场实验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真三轴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的破坏特性机理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陕西彬长胡家河煤矿工程地质为研究背景,利用高频振动采集及孔内成像三轴动静载实验系统设计了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真三轴实验,对煤样破坏特征、峰值强度特性、声发射响应特征和分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破坏模式均为拉−剪复合破坏,煤样宏观裂纹的起裂破坏大多发生在强度相对较低的煤样中;各煤样均为轴向应力不断增加,各水平应力在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为煤样提供了拉应力,导致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各表面破坏形态显著不同。② 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峰值破坏阶段的应力存在明显差异,标准差达4.35 MPa,占峰值强度平均值的29.25%,当应力载荷超出3种应力路径峰值强度平均值14.87 MPa时,煤样均发生破坏。③ 在高静载作用下,煤样初始受载后孔隙压密,内部结构较均匀,无裂隙扩展使得在初始阶段损伤变量为0;在损伤稳定发展阶段,煤样内部孔隙达到极限状态发生破裂形成微裂隙,损伤变量为0.04~0.17;在加载过程中微裂隙迅速发育、扩展并汇集成裂隙网,煤样出现宏观破坏,煤样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在损伤加速发展阶段损伤变量呈先急剧增加后平稳的趋势,最大损伤变量达1.0。当煤样受力失稳发生拉−剪破坏后,声发射能量出现突增现象;当声发射能量与损伤变量曲线交汇时煤样开始破裂,声发射能量与煤样破坏具有良好的耦合性。④ 在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分形维数越大,破碎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