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硫酸盐还原过程中氢分压的平衡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厌氧工艺系统的产酸相反应器处理硫酸盐废水,通过连续流试验考察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分子氢的产生和去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分子氢的产生者是产酸菌(AB)、产氢产乙酸菌(HPA)和利用脂肪酸的硫酸盐还原菌(ESRB);分子氢的消费者主要是利用氢的硫酸盐还原菌(HSRB)、产酸菌、产氢产乙酸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之间生物链式的协同代谢关系是维持系统低氢分压的前提.同时,揭示出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种间氢转移的途径和反应体系中氢分压的平衡与调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种轧辊堆焊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5#堆焊料硬度和耐磨性最好,用该堆焊料制做的表面堆焊轧辊轧制量是普通轧辊的5~6倍,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连续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控制油田地面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硫化物造成设备腐蚀.采用连续流ABR反应器进行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研究,考察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SO4^2-/NO3^-值和COD含量是影响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最重要因子.SO4^2-/NO3^-值为1:1时抑制效果最佳,较低的COD含量有利于提高抑制效果,利用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必须在硝酸盐的有效作用区段内进行。氧化还原电位为-50~-150mV时.反硝化作用占优势地位;氧化还原电位为-300~-400mV时。硫酸盐还原反应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15.
COD对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间歇试验探讨了COD对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OD是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系统中NO3-和SO42-的代谢以及S2-和NO2-的产生状况;当COD为120mg/L时,系统内碳源不足,存在着SRB和DNB对碳源的竞争,竞争中后者占优势,硫酸盐还原程度很小;当碳源充足时,由于受反硝化抑制,S2-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分为碳源充足、反硝化控制和硫酸盐重新还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作用时间随COD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系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NO2-积累,其峰值和出现位置随COD不同而不同;NO2-是对SRB产生抑制的主要原因,当系统中NO2--N浓度大于2mg/L时,S2-产生呈下降趋势,SRB活性开始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17.
自然冰冻对松花江冰与水中硝基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松花江水中硝基苯在自然冰冻情况下的归趋,在冬季室外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硝基苯水样冰冻实验,并且对松花江达连河断面主河道冰层中硝基苯含量进行分层检测.结果表明,在水样全部结冰情况下,冰中硝基苯质量浓度(以融化后水中硝基苯质量浓度计,下同)与原水样中硝基苯质量浓度比值与冰冻速度没有明显关系,其比值一般在0.47~0.80;而在水样不完全结冰情况下,结冰速度对硝基苯在冰相与水相中的分配比具有显著影响,快速结冰时分配比为0.21,慢速结冰时仅为0.050.冰冻过程中水中硝基苯逐渐被浓缩,部分硝基苯挥发到大气中.污染带流经达连河断面所结冰的各个层位中硝基苯质量浓度均远远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限值. 相似文献
18.
19.
微细电火花加工中放电状态检测常用的间隙平均电压检测法具有原理和电路简单等优点,但由于其自身原理的限制,它针对小脉宽、小占空比微能脉冲放电状态的检测灵敏度和阈值电压设置的准确性都会受到脉冲参数调整变化的影响,适应性不强。提出一种针对放电状态检测的方法,该方法以极间通道阻抗变化导致的电压波动为检测对象来表征放电状态。在检测硬件电路确定的情况下,其检测灵敏度和阈值电压设置的准确性不会因为脉冲参数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对于微细电火花加工中根据加工需求不同需要众多不同组的脉冲参数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构建了基于极间通道阻抗变化的电压检测原理电路,进行了放电状态检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检测电路能够区分不同的放电状态,证明了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Change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ecrease of COD/SO4 ^2- Ratio During Sulfate-redu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COD/S04^2- ratio during sulfate reduction, continuous-flew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an acidogenic sulfate-reducing reactor with molasses wastewater as sole organic carbon source and sodium sulfate as electron acceptor, and the change of pH value, 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RP), volatile fat acids (VFAs), alkalinity (ALK) and the predominant populations with COD/S04^2- ratio decreasing from 4. 2 to 2.0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ith decreasing COD/S04^2- ratio, ORP and ALK increased, pH value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acetic acid in terminal produc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a stable -type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high COD/S04^2- ratio was converted into a sub-stable-type one with low COD/S04^2- rati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