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34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31篇
金属工艺   22篇
机械仪表   32篇
建筑科学   17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9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城门山铜矿毗邻赛城湖区,年产尾矿约 250 万 t,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现有的刘家沟尾矿库库容使用年限将至,积极开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对提高效益、改善生存环境和矿山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门山铜矿尾矿在含硫 2.27% 左右的情况下,经过“一粗两扫三精”实验室闭路浮选流程,可以得到35.57% 的标硫精矿,整体回收率为 94.20%,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且最终尾矿含硫 0.14% 左右,能满足最终尾矿的综合利用要求,进而实现无尾矿排放。  相似文献   
52.
克拉玛依油田四2区石炭系油藏为典型的基底潜山型火山岩油藏,为了明确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实验等资料对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裂缝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四2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类型包括构造裂缝、风化缝、成岩缝以及构造—风化缝,以构造裂缝和风化缝为主|裂缝延伸主要在10~30cm之间,裂缝倾角大,以30°~60°和>80°为主|岩心裂缝平均密度为10~15条/10cm.裂缝综合评价表明:纵向上,裂缝发育段多距石炭系顶部古风化壳30~150m,平面上,裂缝发育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Ke114井—J354井—J353—J352井区、J153井区、J45井断裂两侧、J332井—J324井—J336井—J340井区向北到克—乌断裂一带。  相似文献   
53.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位姿奇异、解不唯一、求解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首先,利用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以机械臂末端最小位姿误差为主要优化目标,加入运动前后关节角变化最小、行程平稳连续的约束条件,设计了目标函数;其次,通过采用Levy飞行策略改进粒子更新方式、非线性地动态调整收缩膨胀因子、采用变权重方法计算最优平均位置等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IQPSO)算法;然后,模拟单点位姿和连续轨迹两种不同的求解情况进行三种算法(IQPSO、APSO、QPSO)的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QPSO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等优点;最后,将IQPSO算法用于机械臂本体进行实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IQPSO算法求解出的插值点所组成的轨迹连续且平滑,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应用于实际运动控制中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针对开放通信网络中的时滞和DoS攻击,本文建立了基于采样特性的电力系统离散负荷频率控制方案。首先计及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情况,在多区域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系统(LFC)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将通信网络中DoS攻击的危害量化为导致输出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并分别考虑通信网络中通信时滞和输出信号采样特性,建立包含输出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电力系统LFC模型。其次基于此模型,利用含有控制命令更新周期、DoS攻击导致的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通信时滞和 稳定指标的双边闭环Lyapunov泛函和LMI技术,提出LFC系统满足一定 指标的稳定准则,并给出离散状态输出反馈LFC控制器的设计及求解方法。最后以单区域和双区域LFC系统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与已有结果相比,本文方法在保持系统 渐近稳定前提下,能够容忍更大的通信时滞,结果的保守性更低。并得出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保证 稳定性能的基础上,对一定能量限制的DoS攻击具有弹性的防御性能。同时求得系统允许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给出此时DoS攻击情况及控制命令更新周期的情况,可以看出DoS攻击必定导致控制命令更新周期增大,而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在DoS攻击导致的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系统的 渐近稳定。因此本文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5.
桥梁作为交通关键节点,承担与日俱增的交通流量压力,相当一部分桥梁尚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出现较多的病害,技术状况不容乐观.高光谱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对光谱波段信号的辐射和吸收情况,将该信号转换成图像和图形,可基于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分析被测物体的物理性质和物质组成,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高光谱成像的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病害识别方法.利用线阵高光谱相机集成匀速步进滑轨装置,形成高光谱成像测试系统,采集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病害图像;基于桥梁露筋病害高光谱图像谱线与空间特征,结合预处理——平滑滤波-多元散射校准(Savizky-Golay-Multivariate scattering calibration,SG-MSC)、特征空间变换——光谱导数法(First derivative,FD)、特征变量选择算法——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抽样(Competitive adapa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将原始光谱曲线数据经特征空间转换提取相应特征值并显示波段;以光谱曲线特征向量构建数据集,基于支持向量机形成露筋病害识别预测模型.以某跨江大桥为例,以高光谱成像测试系统对实际桥梁混凝土露筋病害进行识别,将原始光谱数据经平滑特征空间变换与特征提取后放大差异,将 254个波段数据维度降低到 23个波段数据,模型预测精度达到 94.6%,对比可见光成像高光谱成像具有更高维度信息可有效表征物质属性,表明高光谱成像对复杂表面环境下的桥梁病害识别具有可行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试验包括冷流试验和燃烧试验两部分,记录两部分试验的试验数据和流场形态.通过冷流纹影试验与点火燃烧试验的切割氧分布形态、切割氧风线长度的比较,分析出割嘴切割性能的变化规律,为改进和提高大厚度割嘴切割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7.
利用碳二亚胺活化碳纳米管上羧基的方法将1,6-己二胺接枝到单壁碳纳米管上。通过酸碱滴定确定了碳纳米管壁上羧基的含量,并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和热重分析。将改性后的碳纳米管用于环氧复合材料,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断裂面的形貌。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上35%左右的羧基发生了酰胺化反应,碳纳米管上平均每100个碳原子接枝上2个己二胺分子链。经己二胺接枝改性后的碳纳米管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质量和界面粘合均得以明显改善。SWNT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89.13±3.97)MPa,(2.03±0.18)GPa,(2.95±0.29)%,较纯环氧树脂分别提升了108%,28%和8%;电导率由纯环氧树脂的1.45×10-15 S/cm提高到7.36×10-4 S/cm。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8.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Ti-Mo-V微合金化钢进行单道次热模拟压缩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程度等对试验钢热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应变速率大于10 s-1和变形温度小于1000 ℃时,发生动态回复;当应变速率小于1 s-1和变形温度大于850 ℃时,发生动态再结晶。在Sellars -Tegar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试验钢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精度较高流变应力模型,并采用回归的流变应力模型预报了Ti-Mo-V微合金化钢的实际轧制压力,预报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9.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PEMOCVD)工艺制备含铁聚合物薄膜。考察了偏压、源物加热电压对膜的沉积速率及膜中Fe的填充系数的影响。用IR,XPS,TEM和TED对膜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明薄膜具有Fe团簇镶嵌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杂混结构特征。对薄膜的光学、电学及湿敏特性进行了研究,证明膜的填充系数对膜的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该薄膜具有较好的湿敏性能。  相似文献   
6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水平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成长。但是,在追求高效建筑施工的同时,人们也逐渐的重视到建筑能源的消耗问题。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部分建筑施工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