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0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72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建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观点和建筑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出发,对软土区倾斜或开裂的低(多)层建筑纠偏加固设计原则进行系统深层次探讨,分析掏土、注浆加固及降水等方法的特点,强调掏土纠偏和注浆加固的经济性、适用性,同时指出沉降观察信息对纠偏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山西断陷带地裂缝的成因及其发育条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综合分析地裂缝发育特征、地裂缝发育区的地质环境及新构造活动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山西断陷带的地裂缝是在新构造活动加强的背景下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及地层、地貌等非构造环境对地裂缝的发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3.
煤矸石和破碎压密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特殊压密试验探讨了煤矸石压密性与矸块破碎关系。试验结果反映出煤矸石的压密性与一般的压密性有实质差异,压密过程中较大比例的软岩矸块出现碎碎,并伴随有密实程度和颗粒级配的明显变化。根据试验所反映的煤矸石压密前后颗粒级配的变化及压密过程的压力-密度关系特点,将煤矸石的压密过程分为破碎压密和固结压密两个阶段,认为破碎压密是固结压密的预压密过程,其重要作用在于有效改善了煤矸石所存在的颗粒级配缺从而改善其固结压密性。  相似文献   
34.
赵庄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赵庄煤矿3煤综采工作面围岩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的移动规律研究,掌握了3煤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围岩破坏活动过程中煤壁应力变化和影响范围,为指导生产提供了比较完善、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35.
万福井田深部黏性土层的饱和度指标多处出现大于100%的现象;研究发现,饱和度偏大是因为含水率测定试验中有部分弱结合水逸出并被当做重力水计入到自由水中的缘故;对土粒周围结合水分布特点及含水率测定试验中逸出的弱结合水含量进行分析,阐述冻胀现象中水分迁移机理,为冻结法凿井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37.
突水系数法因其数据易得、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我国各地煤矿评价底板突水危险性中被广泛使用,很多学者也对其计算公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优化。而突水系数临界值研究尚不够深入,多是凭经验获得。本文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出发,收集一些突水工作面和安全工作面的突水资料,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突水系数临界值越大,而突水工作面预测准确率越低、安全工作面预测准确率越高的关系,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8.
大采深厚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灾害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而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矿综放工作面的深部开采实际为背景,根据现场煤层底板钻孔内不同深度传感器应变测试值随工作面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介于18~20 m;以研究区实际地层资料为基础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反复试算、逐步修正模型边界条件,对煤层底板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弥补了现场实测结果不能反映出煤层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场的不足;采用现场应变实测和数值模拟相互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大采深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20 m,揭示了矿山压力在采动煤层底板中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开采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量变化规律,以首采区为地质背景,分析和评价了影响开采的主要含水层、隔水层及其充水通道,得出下组煤开采时直接充水水源为太原组第十下层灰岩含水层,间接充水水源为本溪组第十四层灰岩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同时采用大井法和比拟法对下组煤开采时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十下灰正常涌水量为349 m3/h,最大涌水量为418.8 m3/h;十四灰正常疏降涌水量为40 m3/h,最大涌水量为48 m3/h。  相似文献   
40.
以某矿综放工作面开采实际为背景,通过应变法对煤层底板不同深度岩层变形程度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进行实测,得出采动矿压对底板的剧烈影响范围具有“超前”显现和“滞后”延续特点,且矿压剧烈影响超前显现距为37 m,矿压剧烈影响滞后显现距为32 m,表现为由浅及深相应减小的总体特征;结合采动底板钻孔窥视镜成像分析,确定出工作面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约为12 m;以现场实测结果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对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出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的三维破坏特征。采用现场应变实测、原位钻孔窥视镜观测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的方法,对煤层底板破坏特征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手段单一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