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7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32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水利工程 | 9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
根据两个相对运动的平行板的流体处于简单剪切流状态的原理,设计制作了滑动平板式多功能流变体屈服应力测试装置.该装置用步进电机驱动,用单片机对步进电机进行精确定位和调速,并且由力传感器和应变仪来测量切应力数值,可以分别用于电流变液、磁流变液以及电磁流变液的测试.测试结果说明,该装置测量各种流变液都是有效的和实用的,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昆明年降雨量时间序列的混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预报预测是极其重要的.应用重构相空间技术和混沌理论对昆明1951-2010年降雨时间序列的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嵌入相空间维数和关联维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饱和关联维.结果表明,昆明年降水系统中的混沌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混沌理论建立预测模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究治理平原水库周边盐渍化问题的措施,以恰拉水库为例,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水库完善防渗体系前后坝体坝基的稳定渗流形态,获得了大坝下游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并将其与地下水临界深度进行对比,以确定土壤盐渍化的范围。结果表明,水库改建前,防渗体系较差,坝后地下水位很高,水库下游土壤盐渍化的范围距大坝2 290m处;水库改建后,完善了坝体坝基的防渗体系,坝后地下水位有所降低,水库下游土壤盐渍化的范围距大坝1 350m处。可见改善水库防渗体系对降低坝后地下水位、减小盐渍化范围的效果明显,可作为防治平原水库周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回顾了地震观测记录研究的发展历程,对采用基于震害调查的经验判断法和基于有限元的理论计算法分析结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综述了目前各国开展直接和间接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技术方法;针对地震风险观测记录、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构精细化易损性模型、地震动输入、地震附加费率厘定等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检测实践,探讨了砂石桩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制定检测方案、选择测试方法、给出检测结论等具体的检测实践方法;提出了在检测过程中,要考虑检测的经济合理性,在有载荷与动探的对比关系或经验方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动探原位测试来增大检测样本、减少检测成本,把建设方和施工方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20.
针对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建立了隔震系统的恢复力模型和隔震体系的运动方程;根据缓冲限位装置的作用机理,定义了隔震层与缓冲限位装置软碰撞和脱离接触过程中的软碰撞拐点和恢复力拐点,给出了拐点时刻的缓冲限位装置位移和恢复力的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隔震体系的非线性分析程序,分析了缓冲限位装置的缓冲限位距离、弹性刚度、屈服位移等关键参数对隔震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弹塑性缓冲限位距离的合理取值范围为60~100 mm;缓冲限位装置与滞变 摩擦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完全相同,但缓冲限位装置的设置数量为滞变 摩擦隔震装置数量的一半;与仅滞变 摩擦隔震情况相比,并联隔震体系隔震层位移控制效果在30%以上;与无控情况相比,并联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层间位移控制效果在4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