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2篇
水利工程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高密度聚乙烯(TR-144和2200J)为主要原料,加入润滑剂、抗氧剂、光屏蔽剂等改性剂,在双阶螺杆挤出机上进行共混改性,制备了一种界面相容性优良的聚乙烯共混物。对共混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共混物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和耐气候老化等性能,可满足光缆、电缆护套料要求。  相似文献   
22.
分别以Ca(NO3)2和NH4 H2 PO4及Ca(N()3)2·4H2O和H3PO4为起始原料,利用沉淀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P).结果表明,溶液pH值和煅烧温度对HAP纯度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当pH值提高时,有助于获得较高纯度的HAP;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HAP粉体纯度较好,但当煅烧温度超过1 000℃时,会造成HAP的分解.  相似文献   
23.
综合分析了45钢调质工艺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说明了改进这种工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根据Hollomon公式具体绘制出了45钢的回火基曲线和诺模图,并对其实用性作了初步验证,证明其很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4.
振动时效和热时效的特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铸件的铸态、热时效态和振动时效态在内应力分布,力学性能及抗变形能力方面的特性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振动时效态均优于前2者。  相似文献   
25.
对某小轴在淬火过程中端面产生弧形裂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弧形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原材料的框形偏析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
铁基自熔合金等离子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强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显微镜(OM)、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技术及显微硬度分析手段研究了铸铁表面铁基自熔合金粉末等离子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强化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铁基合金粉末可在铸铁表面获得与基体冶金结合良好、无裂纹的强化层.熔覆层微观组织主要由近似于六方形或板条状、U形、L形或H形的初生(Cr,Fe)7C3相及短杆状、小块状或颗粒状的(Cr,Fe)7C3共晶碳化物、α-(Fe,Cr)和Fe3C组成,熔覆层与基体界面为细小的共晶莱氏体组织.熔覆层显微硬度可达600~1200HV0.2,熔覆层中高硬度的(Cr,Fe)7C3相、Fe3C相的存在、大量Cr、Si溶质原子溶入基体引起的固溶强化和快速加热及快速冷却产生的细晶强化是熔覆层得以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齿形试块渗碳淬火后的宏观残余应力分析、衍射分析以及相结构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残余应力分布状态,从而推荐出本试验条件下较优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8.
灰铸铁激光表面处理硬化层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激光入射功率、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灰铸铁表面硬化层深度、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合理调配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可实现微熔硬化处理和固态相变硬化处理 ,当功率一定时 ,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 ,表面硬化区的深度、显微硬度逐渐降低 ;当扫描速度一定时 ,随着功率的提高 ,其硬化区深度及显微硬度均显著提高 ,金相分析结果表明 ,熔凝硬化区的组织为极细小初生晶 (M A′)加莱氏体 (M A′ Fe3 C) ,固态相变区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片状石墨 .磨损实验结果表明 ,激光处理后 ,试样的耐磨性较未处理的试样提高了 3倍 .  相似文献   
29.
对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OH-的吸收强度越来越突出(说明沉淀反应越来越充分),制备的HAP也越纯、越多;为了得到数量多、纯度高的羟基磷灰石,陈化时间要超过22 h;煅烧有利于获得高纯度的羟基磷灰石;当pH值为10时,制备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纯度高.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等离子束表面硬化工艺参数对硼铸铁硬化轨迹交叉点处硬化层的组织与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交叉点处硬化层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片状石墨 硼化物,其硬化层的深度和硬度均高于单道硬化层的深度和硬度。交叉点处硬化层中的最高硬度并未出现在最表面,而是发生在距表面有一定距离的次表层;且随电流增加,最高硬度的位置向硬化层内部推移。硬化层中硬度分布很不均匀,其最高硬度两侧均具有较大的硬度梯度,但随电流增大,硬度梯度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