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24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90篇
矿业工程   8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50篇
无线电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考察以微生物强化为手段的隐性增殖技术对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污水处理效能和污泥特性的影响,利用两套规模为240m3/d的A/O中试装置开展了特定菌种的投加试验。在延长污泥龄、高污泥浓度和低污泥浓度三种运行工况下,MLSS(MLVSS)减量率分别为30.66%(33.79%)、27.44%(28.69%)和26.26%(28.08%),有效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微生物强化使出水pH略微降低,SS、COD、BOD5、TN、氨氮的去除率不同程度增加,TP去除率下降,存在超标风险;菌剂组SVI在初期偏高,中后期变低,污泥沉降性能变好;标准化CST变小,脱水性能提高;排泥中的重金属、石油类和氰化物不同程度增加,但均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2.
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南方微污染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超滤膜污染情况。组合工艺出水浊度一般为0.01~0.03 NTU,粒径大于2μm的颗粒数低于10个/mL。组合工艺对CODMn、UV254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47%、88%和60%,其中炭吸附起主要作用,分别占39%、86%和57%。总细菌数和异养菌平板计数(HPC)在炭吸附池出水中分别为1~1 300 CFU/mL和190~2 880 CFU/mL,而其在超滤出水中分别为0~5 CFU/mL和0~40 CFU/mL,这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浮游动物能穿透炭砂滤层,但超滤对浮游动物有非常好的截留效果,出水中偶有检出轮虫,最大为2.5个/100 L。超滤膜污染为由金属离子和有机物造成的综合性污染,金属离子包括Fe3+、Al3+等高价离子,以及Ca2+、Mg2+等二价离子;有机物主要为烷烃和芳香烃等。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非常适合于我国南方地区高温高湿气候,以及季节性有机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的水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3.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供水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参照世界银行的绩效系统,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供水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并在11个城市和地区试行.研究表明:该系统已经具备了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但是还有待于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同时,对该系统的推广和实施提出了建议:即建立标杆、制度安排及近、远期规划.  相似文献   
104.
O3/BAC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臭氧化—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质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质,可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其中主臭氧化对三卤甲烷前质和卤乙酸前质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生物活性炭对卤乙酸前质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三卤甲烷前质的去除效果有限;藻类、有机物等在滤层的累积使得砂滤池在同一工作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对水中三卤甲烷前质的去除效果有所不同,因而需要合理设置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充分发挥了臭氧化和生物活性炭两种技术的优点,并相互促进和补充,能够充分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5.
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及前质、臭氧化副产物等,提高了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另一方面能明显降低水中的AOC浓度,提高了生物稳定性,进而增加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但是在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安全性的因素,例如出水的细菌数问题以及生成的新化学物质毒性问题。随着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更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病微生物将会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如何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仍将是今后生物活性炭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6.
梅钦  张金松 《山西建筑》2008,34(18):176-177
针对絮凝工艺生产运行状况评价的重要性,着重从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效果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了评价理论和控制指标的应用状况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促进给排水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为掌握国标间接检测法测定三氯乙醛(CH)的准确度,文中分析国标法与EPA法测定CH的差异,比较其他消毒副产物在碱、中性条件下转化、常用添加剂高温碱性处理、不同CH与三氯甲烷(TCM)浓度比下减差这3个方面对CH浓度测定的影响,并对水厂和管网实际水样、加标水样及统一生成条件下的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2种检测方法CH浓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水体中的1,1,1-三氯丙酮和三氯乙酸.多数情况下,国标法检测相对偏差<15%,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以竖直共轴微通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液态金属为分散相、海藻酸钠溶液(1wt%)为连续相,二者在微通道内形成两相流,改变分散相流量和固定连续相流量,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对微滴形成过程进行拍摄分析。复合微滴形成经历了滴流包覆(Dripping)、柱塞流包覆(Squeezing)、复合射流(Compound Jetting)三种模式。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以连续相流量为横坐标、分散相流量为纵坐标的流型分布图。发现固定连续相Qc,改变分散相流量Qd对微滴产生频率fd、连续相悬滴包覆分散相微滴数目n、微滴产生机理有明显影响。只有在滴流包覆(Dripping)模式下,才能获得均匀的复合微滴。  相似文献   
109.
微流控指的是使用微通道操纵微小流体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微流控技术在微通道中可以完成对液滴体积的精确控制、单个液滴的操控、节省原材料、大批量生产单分散液滴等。液液两相流在生物和化学分析方面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工具。本文采用共轴微通道结构,设计了α=2. 8°共轴微通道试样,研究微通道中石蜡/乙醇两相流收敛角和两相粘度对流型图、液滴特征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针对K-means算法依赖于初始聚类中心和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求解聚类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将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和K-means迭代相结合,使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敏感性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通过将反向学习技术引入到框架中来指导搜索新的空间,提高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为了提高算法效率,根据聚类问题编码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整理算子来消除冗余以及调整了差分进化算法的种群更新策略。最后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随机个体,增强了种群的多样性。与K-means和几个进化聚类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有效抑制早熟收敛,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好的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