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水库排沙是减少水库淤积、维持库容的必要措施。在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各个时期,高含沙洪水的不同排沙特性对水库淤积和冲刷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总结1961—2013年潼关水文站95场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1961—1969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22场高含沙洪水壅水排沙特点和1974—2013年38场高含沙洪水的畅泄排沙特点,提出了高含沙洪水的壅水排沙比计算式和畅泄排沙出库输沙率计算式。结果表明,壅水排沙比与考虑水库初始蓄水体和洪水过程蓄水体变化的滞留时间综合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畅泄排沙出库输沙率与水沙因子成正比关系。研究三门峡水库高含沙洪水的排沙特点,可为小浪底水库等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尽可能准确地计算黄河下游各河段尤其是瓶颈河段的平滩流量,推求了河道大断面平滩流量计算的新方法。结论认为:①用曼宁公式等方法计算诸如黄河下游河道这样的河流大断面的平滩流量会带来很大的偏差;②用相对水位流量关系来反映断面与绝对高程无关的水位流量关系,认为相对水位流量关系沿程是逐渐变化的;③提出了在汛期利用经过分析取舍后的出水高度资料计算平滩流量的实时校正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平滩流量多数情况下偏于保守;④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测资料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在利用实测资料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水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中下游的水沙特点和水库泥沙的冲淤规律,建立了黄河水库一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模型在动床阻力,水流挟沙力,冲淤量的横向分配以及水流,泥沙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用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区1974-1988年的实测水沙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在冲淤总量,冲淤过程以及纵向冲淤分布等方面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符合良好,应用模型计算三门峡水库在四种不同运用方案下库区的冲淤情况,计 相似文献
16.
河槽是黄河下游排洪输沙的主要通道,而1986年后河槽严重淤积使下游致灾洪水量级大幅降低.基于:1965年-2007年实测资料和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现对高村以下河段河槽淤积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河槽淤积几乎全部发生在非汛期;引黄灌溉和高含沙洪水分别是非汛期和汛期河槽淤积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断流加剧则使高村-艾山段淤积比例明显增大,因此,为实现减淤,一要严格控制平水期花园口流量不超过700~900 m3/s、杜绝断流,二要保障汛期大流量洪水,三要合理调控高含沙洪水.黄河孙口以上河段"上陡下缓",若遭遇"孙口以上各河段水面宽相差不大",必然出现"上冲下淤"现象;以往该情景主要发生在平水期,但因小浪底水库持续清水刷深河槽,目前此现象甚至发生在流量3 500~4 000 m3/s的洪水期,因此建议小浪底水库以"维持下游河槽微冲微淤"为原则尽早提高其排沙比. 相似文献
17.
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情况及调水调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水造峰期间下游河床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浪底水库10 a调水造峰与清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已经得到有效恢复,为利用洪水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连续10次调水调沙,冲刷效率逐步降低,且存在排沙期下游河道淤积、流量沿程增大等问题。洪水具有"涨冲落淤"的输沙特性,因此小浪底水库应改变目前落水时加沙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尽量在洪水涨水期集中排沙出库,一般情况不要再放平头峰,以提高下游河道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黄河河槽窄深特点,提出了利用洪水排沙入海为主的治理建议,使黄河的泥沙尽量调节到洪水期输送。这样,小浪底水库在平时可以蓄水拦沙,兴利发电,在洪水时集中排沙。由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2000~2009年)下游河道河床冲淤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要充分利用洪水排沙,水库应有充足淤积量,水库运用水位应控制在死水位与设计防洪限制水位254m间变化。由于洪水输沙存在“涨冲落淤”的输沙特性,水库调节时应尽量把泥沙加在涨水期,洪水来时应先放空水库,利用洪水“涨冲”的特性多排沙,一般情况不要再放平头峰,尤其要防止落水时加沙。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