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3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就拟定的4种水库调度运用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闹德海水库在6~9月低水位蓄水运用时遇洪水敞泄,能够在基本保持库区泥沙冲淤平衡的前提下,延长蓄水天数。  相似文献   
22.
鉴于小浪底水库位于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基于1999~2008年原型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初期水沙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出库水沙搭配明显改善,绝大多数中粗颗粒泥沙被拦在库内,出库泥沙较细;在入库水量和沙量均大幅减少情况下,水库淤积速率缓于预期.黄河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冲刷主要集中于高村以上,冲刷强度具有沿程减弱的趋势;下游主槽河床质明显粗化,断面形态趋于窄深;平潍流量不断恢复,主槽行洪排沙能力显著提高;库区和下游河道持续减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阐明黄河下游宽河道在持续萎缩的情况下漫滩洪水仍具有较强的淤滩刷槽的行洪特点,指出漫滩洪水造成的滩地淤积主要来自于滩槽水流泥沙的横向交换。通过2002年的调水调沙试验,验证了漫滩洪水可有效增加平滩流量的认识,建议在下游泥沙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允许洪水在一定范围内漫滩,这样从长远来看对防洪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4.
对黄河下游汛期平水期的水沙特点及其对河槽冲淤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汛期平水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平均含沙量小于15 kg/m3、水沙搭配系数小于0.012 kg·s/m6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反之则以淤积为主;从长时段看,汛期平水期下游主河槽处于淤积状态;汛期平水期进入下游的水量、沙量较少,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汛期平水期冲淤量绝对值相对较小,但是其冲淤调整均在主河槽内进行,会对黄河下游防洪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5.
小浪底水库过用初期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也减轻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下游防洪,防凌中的负担,并为减少三门峡水库库区淤积创造了条件,在发生了“上大洪水”时,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三门峡水库可分别采用敝泄方案,先敝后控方案和适时调控方式进行防洪调度,经计算并综合分析比较认为,“适时调控”方案为综合效果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6.
黄河下游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调整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河下游引水引沙特点人手,分析了非汛期不同河段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探讨了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影响机理,初步给出了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影响的定量值.  相似文献   
27.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3/s持续2 d且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洪水过程时,小浪底入库沙量较多,2007—2016年满足条件的洪水仅出现5场,入库沙量占前汛期的72.5%;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洪水期间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可有效减缓水库淤积,同时下游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实测资料及前期研究表明淤积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的泥沙对河道影响不大,且在下次汛前调水调沙或者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过程中能够冲刷并向下游输送。  相似文献   
28.
以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为基础,对洪水冲淤特性及高效输沙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洪水平均流量大于2 000 m3/s后,排沙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洪水平均含沙量的大小;②输沙水量与排沙比的关系因含沙量的不同而分带分布,同一含沙量级洪水的输沙水量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排沙比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排沙比的增大,输沙水量不再明显减小;③可以用平均流量为3 200 m3/s、平均含沙量为65 kg/m3的水沙搭配来代表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29.
阐述了水流功率原理与输沙机理并导出其公式,结合黄河多沙的特点,认为:1以临界水流功率对应的临界流量与来沙系数临界值来协调水沙关系,可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并多输沙入海;2在现状河道边界条件下,选择利津断面流量为2 200~3 200 m3/s作为临界水流功率对应的临界流量较为合适,判断下游河道冲淤基本平衡的临界值则取场次洪水来沙系数为0.018 kg·s/m6;3为增大下游河道输沙的水流功率,水库排沙期应尽量使利津站与花园口站平均流量之比大于0.85,并相机利用东平湖向黄河补水。  相似文献   
30.
针对"05·7"洪水在黄河下游河道的演进过程中发生的流量沿程增大等"异常"现象,利用实时水情资料分析了此次洪水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冲淤情况,认为"05·7"洪水没有对下游河道的排洪能力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并且认为造成"05·7"洪水小花间洪峰流量沿程增大的原因不是测验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