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54篇 |
免费 | 1677篇 |
国内免费 | 86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904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425篇 |
化学工业 | 2776篇 |
金属工艺 | 1135篇 |
机械仪表 | 1515篇 |
建筑科学 | 2271篇 |
矿业工程 | 1116篇 |
能源动力 | 474篇 |
轻工业 | 2107篇 |
水利工程 | 1150篇 |
石油天然气 | 1098篇 |
武器工业 | 428篇 |
无线电 | 19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75篇 |
冶金工业 | 867篇 |
原子能技术 | 357篇 |
自动化技术 | 26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2篇 |
2023年 | 873篇 |
2022年 | 901篇 |
2021年 | 1086篇 |
2020年 | 907篇 |
2019年 | 812篇 |
2018年 | 805篇 |
2017年 | 409篇 |
2016年 | 498篇 |
2015年 | 667篇 |
2014年 | 1258篇 |
2013年 | 1039篇 |
2012年 | 1236篇 |
2011年 | 1151篇 |
2010年 | 1071篇 |
2009年 | 1215篇 |
2008年 | 1061篇 |
2007年 | 987篇 |
2006年 | 911篇 |
2005年 | 875篇 |
2004年 | 768篇 |
2003年 | 700篇 |
2002年 | 571篇 |
2001年 | 522篇 |
2000年 | 400篇 |
1999年 | 391篇 |
1998年 | 283篇 |
1997年 | 265篇 |
1996年 | 275篇 |
1995年 | 258篇 |
1994年 | 244篇 |
1993年 | 207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213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51篇 |
1988年 | 110篇 |
1987年 | 96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70篇 |
1984年 | 75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2篇 |
1981年 | 57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26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11篇 |
1959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本文主要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能力认可要求论述了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非固定场所检验检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结合实验室自身特点采用风险矩阵图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冻融作用对完全碳化混凝土轴拉性能的影响,制作了C30、C40、C45三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经完全碳化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轴心受拉试验.结果表明:完全碳化使C30、C40和C45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分别上升8.7%、9.7%和12.1%,峰值应变分别上升1.9%、7.2%和9.6%;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受拉...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对自身建筑、自身文化等进行不断完善,并且要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彰显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对高校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立足于当前校园文化融入提出的新要求,从地域文化、先进文化等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高校建筑设计中融入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当前,...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130多对球铁齿轮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证明贝氏体球铁齿轮的强度是所有类型球铁齿轮之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作者对具有我国特色的两种球铁——铜钼贝氏体和钒钛贝氏体齿轮,进行了接触疲劳和弯曲疲劳的强度试验研究,得出了各自的S-N曲线及相应的疲劳极限值σ11m,从而为设计制造这种齿轮,提供了系统的数据,也可供增补“ISO”“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中球铁齿轮σ11m数据不足的参考。
作者用试验所得的数据,用于有关单位齿轮攻关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作者对具有我国特色的两种球铁——铜钼贝氏体和钒钛贝氏体齿轮,进行了接触疲劳和弯曲疲劳的强度试验研究,得出了各自的S-N曲线及相应的疲劳极限值σ11m,从而为设计制造这种齿轮,提供了系统的数据,也可供增补“ISO”“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中球铁齿轮σ11m数据不足的参考。
作者用试验所得的数据,用于有关单位齿轮攻关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土木工程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缩短就业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摸索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