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47篇
矿业工程   7篇
水利工程   9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2  
岩爆类型与岩爆烈度分级、岩爆形成机理、岩爆预测、岩爆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阐述了国内外岩爆研究的现状,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2.
针对高原梯度带地区地震诱发碎裂岩边坡变形破坏问题,采用 UDEC软件对地震波45°斜入射作用下碎裂岩边坡的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破坏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地震波作用下,坡顶处的裂隙首先发育并迅速发展,边坡上部岩体被结构面切割而损伤破裂,完整性差,开始出现局部滑动;随着裂隙扩展贯通至节理面处,形成控制性结构面,边坡整体稳定性迅速降低,坡顶岩体开始局部下滑;随着岩体破碎严重区域增加,坡面上岩块以滑坡和崩塌2种形式掉落,形成堆积体,滑动区域逐渐扩展至边坡中下部,直至整体失稳破坏.地震动荷载对边坡的影响区域可分为破坏区和损伤区,破坏区对地震的动力响应明显大于损伤区;坡角和结构面倾角对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也有影响,坡角、结构面倾角越大,边坡变形破坏越严重.  相似文献   
53.
针对隧道工程建设中微震监测信息处理智能化不高、隧道三维可视化信息不全和隧道岩爆灾害预警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微震监测、深度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建立隧道微震信息自动一体化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技术体系与系统平台。提出基于双模态特征提取的微震多分类模型,建立基于深度卷积编解码网络的波形降噪–到时拾取双任务模型以及基于引力搜索法的微震定位算法,实现隧道微震分类–降噪–拾取–定位–震源参数计算的自动、高效、准确处理;选取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震源参数作为关键指标,建立基于LSTM多变种网络的微震参数平行序列预测模型和岩爆孕育阶段判识预警模型,实现岩爆当前–未来状态时效演化的预警。同时,基于三维可视化框架Cesium实现隧址地理信息、地质模型、隧道模型、灾害(微震)信息的集成与显示,形成微震信息采集模块、微震信息云处理模块、岩爆预测预警模块于一体的隧道微震监测与岩爆预警系统。将系统应用于峨汉高速公路大峡谷隧道岩爆灾害段,实现海量微震数据的自动、高效、准确处理,验证隧道微震信息自动一体化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技术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4.
以紫荆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钻爆法施工过程建立了紫荆隧道微震监测系统。通过现场仪器设备的安装布设、信号采集识别及分析处理和围岩微震特性的分析,对交通隧道钻爆法施工开挖岩体微破裂萌生、发育、扩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了微震活动的全天候全时段监测,并采用RFPA2D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岩体破裂行为,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隧道钻爆法施工的微震监测体系与技术方法。微震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拱顶和右拱脚区域微震活动活跃、震级较大,其余区域零散的分散着微震事件,微震事件在拱顶区域更为集中。模拟结果显示,开挖后拱顶区域破坏事件较多,声发射能力较大,最终发生似“X”型破坏,且破坏前出现了事件数量的突增现象。  相似文献   
55.
以文昌9-2/9-3CEP导管架为研究对象,用参数评估法对该导管架在建造、运输、在位工况下杆件的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进行校核,对VIV产生的原理和抑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从改变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和改善结构外部流场两个方向对杆件VIV进行抑制,安装狗骨头防振锤可有效增大结构的稳定性因数,抑制结构VIV。  相似文献   
56.
基于自主研发的可视化试验装置,应用颜色示踪技术,进行空间多角度砂岩裂隙渗流试验;通过采用图像不同灰度面积处理技术、裂隙面积分析方法,进行图像分区并统计其渗流面积,首次从可视化角度得出在不同法向应力、渗透压、倾角等多因素影响下渗流扩散面积比关系式,指出裂隙渗流加速汇集效应和优势扩散面积区域。并基于裂隙面三维形态测试数据,获得裂隙面粗糙度精确JRC值,利用该JRC值得到裂隙面二维粗糙度云图,并与渗流扩散面积图像相结合,从而确定渗流优势路径范围,指出低粗糙区域是渗流的主要过流路径,进而解释了渗流扩散区域会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原因,为隧道工程实践中的防渗封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大连是一座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这是海内外商贾、游客包括政要几近一致的评价。大连美在何处?美在环境质量与城市功能的同步与和谐。大连魅力何在?魅力在于使环境的美丽与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以环境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环境建设的新路,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富有创新精神和指导意义的成功实践。  本人作为中央媒体的记者,在派驻大连的十多年间,目睹了这座城市从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道路,既是见证人,更是记录者。尤其是近些年来,大连在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大投入、大产出、…  相似文献   
58.
简要叙述上充泵在系统中的作用,着重介绍运行于国内核电站中不同制造商生产的上充泵的结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59.
海上石油平台在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生产工艺和消防要求,需要将海水升压后进入工艺系统和消防系统然后减压排入海中。在排海过程中,由于前后压差大,对阀门要求苛刻。通过选用国产迷宫阀替代单座角阀和调节阀,满足了生产需求,节约了采购和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60.
乌鞘岭特长隧道9#斜井处在F6和F7活断层之间,千枚岩挤压揉皱,水浸呈泥状;岩体受全隧道最大的F7断层影响严重,节理、裂隙很发育,围岩呈散体状,整体稳定性差,属深埋软岩,中等富水,存在较大的坍塌、淹井风险。根据乌鞘岭隧道长距离大坡度9#斜井施工实践,在Ⅴ、Ⅵ级围岩地质和富水的施工环境下,摸索出一套高效施工组织管理措施、精湛的技术服务和强有力的机械设备配置的施工管理体系,进而总结出一整套适于软弱围岩条件下长大斜井快速施工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