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6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岩石流体反应-流动耦合试验装置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地溶浸采矿过程是一个典型受化学反应、流体流动以及物质迁移等多种因素非线性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原地溶浸采矿过程中,伴随溶浸过程,矿层的渗透性分布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可能加剧矿层的非均匀性,使得溶浸剂和溶浸液在矿层中会发生非均匀流动现象,降低溶浸的范围和矿层的采收率.国内外现有的溶浸试验装置侧重于化学分析,不能很好地反映地浸现场条件下的高应力、高流体压力条件和流体流动的特点,同时在测量范围、精度上也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为此研制岩石流体反应-流动耦合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严格控制岩体应力和流体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内的流体压力、流量以及温度,实时分析流体的化学成分和岩芯的渗透性,通过分析手段可获得溶浸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岩体成分等性质,实现对岩石流体反应流动耦合过程的全面分析.结合新型天然成因试剂地浸采铀法,在该试验装置上进行原状砂岩地浸试验,分析地浸过程中砂岩的渗透性、溶浸流体化学成分及铀矿采收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当液固比为4时,铀的采收率接近60%,地浸过程中岩芯的渗透系数变化跨越3个数量级.这些试验数据显示,该装置的试验效果良好,加氧条件下矿层原地液地浸采铀是可行的,但渗透性的高度变异会影响到现场地浸的采收速率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2.
为研究组合盖层中垂向贯穿断层对储层中CO2的密封效果,利用TOUGH2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存在贯穿断层时组合盖层和单一盖层对CO2密封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存在贯穿断层时,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弱于单一盖层,但组合盖层在压力积聚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盖层岩石更难致裂;存在贯穿断层时,注入压力越大,组合盖层比单一盖层的密封效果更差,而断层带的突破压力基本不影响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  相似文献   
113.
分析了交联聚乙烯电缆护层的接地电流,介绍了电缆护层感应电动势和电缆护层接地电流的计算方法.阐述了电缆护层接地电流监测的意义,和对其测试结果的判断方法.在一起电缆缺陷案例中,通过检测护层接地电流不仅发现了其安装缺陷,而且证明电缆护层接地电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114.
目的了解2007年温州地区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温州地区食源性疾病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7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海水鱼、淡水鱼、冷菜等八大类,共检出各类病原菌74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检出率为最高,检出20株,检出率达15.0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9株,检出率为9.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分别检出9株和6株,检出率分别为3.77%和2.51%,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香港海鸥菌。结论温州地区各类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冷菜、海水鱼、散装熟肉制品是主要污染品种。  相似文献   
115.
本文报导了甘薯培养基上霉菌与酵母菌的生长情况,並与PDA、麦芽汁、虎红(即孟加拉红)及蔡氏培养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该培养基上霉菌与酵母茵的生长与PDA相似,略差于麦芽汁,比孟加拉红与蔡氏佳,此外,对镰刀菌用该培养基培养三天,即可见较多的大分生孢子,优于以上四种培养基。用于霉菌及酵母菌分离培养的甘薯培养基,至今在国内外末见报导,並因甘薯价廉物美南方几省均有大量种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6.
根据现场试桩试验,分析研究了在无黏性土地区后压浆技术对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水泥浆液上返高度在该类地质条件下达 16.0 m 左右,压浆后极限承载力测试值是压浆前的 1.59 倍,压浆后端阻力是压浆前的 3.23 倍,压浆后桩侧阻力是压浆前的 1.23 倍。表明利用后压浆技术达到了节约工程投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及可靠性的目的,并产生了较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该结论对相同地区同类基桩的设计、施工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二氧化碳储层岩石的孔隙率、渗透率及流体饱和度等是评价二氧化碳在地下储层中运移特性的主要参数,准确预测二氧化碳注入储层后的运移路径分布和运移范围,对于评价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风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以分析CT扫描技术在研究岩样孔隙结构、CO_2运移特征及水岩化学反应过程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目的,在简要介绍CT扫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分析,综述了CT扫描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CT扫描技术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分析表明,CT扫描技术在石油开发、地球科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领域,该技术可以对储层岩石的三维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对储层岩石中流体的运移参数进行测定,并可获取岩心的三维矿物分布。目前采用CT扫描技术对原位条件下岩心的动态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实时检测的研究还较少,此外,CT扫描图像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及伪影,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搭建原位条件下分析岩心化学反应全过程的CT实时扫描系统,结合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扫描图像降噪及去伪影技术,捕捉反应过程中岩心的微观变化,将是该领域未来的热点研究方向,可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8.
我国已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提高CCUS技术发展水平与商业化规模,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大项目示范。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CO2储层的低渗透、非均质等特征,导致单一储层的CO2封存能力有限,无法满足CCUS重大项目示范所需的CO2地质封存量。本研究首次提出以CO2封存强度(单位土地面积的CO2封存量)作为评价CCUS项目储层封存能力的关键指标,并计算了我国主要CO2咸水层封存和CO2强化驱油场地的CO2封存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现有CO2咸水层封存和CO2强化驱油项目的封存强度大多在105 t/km2以下,无法满足我国双碳目标的需要。为显著提高CO2封存强度,本研究提出了CO2多层协同抽注技术的概念,通过注入井在多个储层射孔注入CO2,并利用抽水井从多个储层中抽出咸水,实现储层可用孔隙和储层压力的最优化调控,最终实现CO2封存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为研究CO2多层协同抽注技术的效果,本文利用T2Well模拟软件,构建了三种CO2多层统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CO2定压注入过程,分析了注入60天后储层压力分布、储层内CO2饱和度分布以及CO2累计注入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多层抽注协同条件下,储层压力聚集现象有明显缓解,从而降低了封存区域因压力聚集导致的力学不稳定性。通过分析CO2饱和度可知,CO2注入后在抽注井间压力差的驱使下,羽流将向抽出井偏移;此外,受岩石性质的影响,羽流形状和范围略有差异。根据三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计算CO2封存强度可知,非均质砂岩条件下多层协同抽注的封存强度最高达到111.5×104 t/km2,远大于现在已实施项目的封存强度。因此,多层协同抽注技术将大大提高CO2封存强度,有利于节约我国国土资源,并可促进CO2封存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9.
江苏如东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工程包括9个潮间带,各风电场分散布局,采用单一的输电方式不仅输电效率低,工程建设资金较高,而且海底电缆对海域资源的占用和施工期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较大。文中依托江苏如东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工程,研究分散布局的大规模海上风电场集群电能最优输送方式,深入研究了不同输电方式的特性及适用范围,提出了适合分散布局、离岸距离差距较大的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的电能输送优化方案,并详细仿真研究了电能输送优化方案中的无功配置及过电压水平,提出了在海缆末端并联补偿度为60%~70%的电抗器,能够有效限制工频过电压;限制操作过电压的策略需要根据海上风电场的具体布置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