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4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边坡形状对崩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坡形状是影响崩塌的因素之一,通过现场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坡度,坡高和坡面形态对边坡崩塌的影响很大,故利用崩塌模拟实验进行了不同坡度,不同坡面形态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土体移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崩塌的形式和部位进行了定性描述,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边坡崩塌预测模型和确定防灾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论河流治理的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河流治理工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河流,产生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严重时人们不得不考虑将河流重归“自然化”。随着越来越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人们发现只有通过河流综合管理,才能使河流利用、河床演变以及河流生态三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在总结国内外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综合管理的概念和河流治理的方向。河流综合管理包括:对河流的上、中、下游及河口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不因局部效益牺牲整体;在通过水资源利用、防洪和发电等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水文过程、河床演变、环境与生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3.
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相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对比的方法.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模型沙的物理特性及其相似性.模型沙浑水产生屈服应力时的临界体积含沙浓度比天然沙大,在模拟高含沙水流时粘滞性的相似性是不容忽视的;模型沙的坍落高度受暴露时间、粒径、粘结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差异,其相似性主要影响模型试验的边滩冲刷坍塌及其过程;模型沙的水下休止角一般受粒径的变化出现两个特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细沙(泥)的水下休止角与容重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模型沙水下休止角的相似性主要影响边滩冲淤及河床微地形;模型沙的起动流速可以用沙莫夫公式描述;模型沙的冲刷率的相似性对模型试验的冲淤量有较大的影响,采用不同模型沙模拟同一河流的不同试验,在冲淤量上将会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4.
阶梯-深潭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徐江  王兆印 《水利学报》2004,35(10):0048-0055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中常见的河床微地貌现象。本文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的水流流量、河床坡度、床沙级配和上游来沙率条件下,阶梯-深潭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阶梯-深潭的发育和作用机理。通过定义阶梯-深潭发育程度系数SP,结合水槽实验结果和天然阶梯-深潭河流的资料,总结阶梯-深潭的发育条件,得出了SP与河道坡度、床沙级配、上游来沙率之间的关系式,并分析了阶梯-深潭系统增加水流阻力,消减水流动能,稳定河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Penman-Monteith模型在森林植被蒸散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确模拟森林植被蒸散可以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Penman-Monteith模型在蒸散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该模型的发展情况和计算方法,总结分析了Penman-Monteith模型及其各种修正式在森林植被蒸散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Penman-Monteith模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中河弯的运动与变形反映了河道的平面河势演变。研究表明,河弯的运动和变形与上游来水来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河段中受工程控制较小、运动较为自由的河弯随水沙变化而演变的趋势以及与河弯演变相关性最好的累积水沙作用时间;分析了各年年径流量的权重变化对多年径流量与河弯特征的相关性的影响和河弯跨度与水沙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对预测黄河下游河势演变趋势、科学调度小浪底水库以满足下游河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
按照运动机理和泥沙粒径组成的不同,泥石流可分为一相泥石流和两相泥石流。两相泥石流是水和泥沙混合液体与石块构成的固体之间有明显的相对运动的泥石流。两相泥石流在山区沟谷中分布更为广泛,本文针对两相泥石流的非恒定运动过程展开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两相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具有明显的间歇特征,龙头的运动和停滞呈现间歇式分布。泥石流在停滞过程中,水流或泥沙悬浮液携带石块在前部堆积使得龙头高度和坡度逐渐增大,当坡度达到临界值时,泥石流向下游运移,龙头高度和坡度进而减小,当龙头坡度减小到一定值时,泥石流进入下一个停滞阶段,等待上游泥沙的补给和能量的聚集。两相泥石流龙头后部水流断面平均速度>颗粒断面平均速度>龙头速度,水流速度是颗粒速度的2~3倍,水流通过颗粒不断的将能量传递给龙头用来克服龙头相对较大的阻力。本文通过两相泥石流的实验,研究了间歇流动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的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8.
刘成  王兆印  何耘  肖祺 《泥沙研究》2020,45(6):67-73
黄河治理是中国历代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4 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治河技术,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形成了一系列卓越的治河思想。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和综述,按历史时期顺序回顾了中国历代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方略。从简单的水来土挡到筑堤分流;从单纯的治水防洪到治水与治沙相结合;从下游防洪走向了全河流治理。治理方略不断继承与发展。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是中国历代水利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对现代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9.
我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沙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成  王兆印  隋觉义 《水利学报》2007,38(12):1444-1452
本文利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结合各流域长系列年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水沙双累计曲线方法相结合分析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的变化,探讨我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沙的历史变迁。数据系列至2006年,大多数数据长达50年。根据河流下游站历年水沙变化趋势,将我国主要河流大致分为3类:水量基本不变沙量降低、水量和沙量均降低、几近断流断沙。按地域看,我国淮河及其以南河流年水量无明显的改变趋势,而年沙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淮河以北地区河流水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黄河径流量的近10年平均值仅为多年平均值的1/3,输沙量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约12亿t/a锐减至近10年的约1.6亿t/a,而海河水系的河流下游几乎是断流断沙。总体上,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沙量明显下降,本文所列的10条河流下游站近10年的输沙量年平均值低于多年平均值的一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不是河流入海水沙量的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水沙量的降低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
海河流域主要河口水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2005年底,对海河流域海河口、独流减、子牙新河和北排河4个入海河口6处水域实地考察并取水沙样,进行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采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法等对水域单个污染物污染、水体综合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等对底泥污染进行分析,并与2001年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4个河口的水污染严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汞(Hg)。子牙新河和北排河河口的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呈严重的富营养状态。与2001年水质相比,4个河口的重金属浓度几乎全部大幅度下降,海河口和独流减河口水质情况有很大改观,但子牙新河河口水污染加重,北排河河口水质状况则与2001年相近。从底质分析来看,4个河口的底质重金属污染尚不严重,但底泥均存在严重的氮磷污染。与2001年相比,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大多变化不大,略有下降。这些数据反映出近年来海河流域在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排放控制等方面的成效,但远离城市局部水域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