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1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9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提高浮石催化臭氧氧化活性,以浮石为催化剂载体,硝酸锌为金属活性组分前驱物,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n OOH/浮石催化剂.以对氯硝基苯(p-CNB)为目标反应物,对Zn OOH/浮石、浮石催化臭氧化和单独臭氧氧化去除水中微量p-CNB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Zn OOH/浮石和浮石催化臭氧化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水中p-CNB的去除率,分别为93.4%和72.1%.反应体系添加叔丁醇对p-CNB催化降解效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说明催化臭氧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OH)是主导氧化物种.催化臭氧分解和·OH捕捉实验表明,利用Zn OOH改性浮石,提高了浮石催化分解水中臭氧能力,增加了·OH生成量,从而提高水中p-CNB的降解效率.水质背景对催化臭氧化p-CNB的去除率影响较明显.Zn OOH/浮石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催化活性稳定.催化臭氧化过程中Zn OOH/浮石离子溶出量低.  相似文献   
32.
铬渣中铬的赋存形态表征和酸浸出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铬渣在湿法解毒技术无害化处理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铬的浸出特性,对铬渣进行了酸中和能力实验,分析了不同p H条件下铬渣中总铬和6价铬及其他主要金属元素的溶出特性,并采用X射线荧光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热重分析对铬渣中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得出硫酸硝酸法和TCLP法毒性浸出实验中浸出液中Cr主要以Cr6+形式存在.铬渣的强碱性且在碱性范围内有较大的缓冲能力以及复杂的物相组成是制约湿法还原铬渣处理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优选工艺p H条件来提高铬渣中铬的溶出率是提高湿法还原处理效率的关键,浸出p H在8.0左右时,能够获得较高的6价铬浸出率且处理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3.
为及时处理进入水体中的诸如敌敌畏(DDV)的有机磷类农药,采用臭氧氧化方式对水中的DDV去除进行研究,探讨DDV氧化去除的影响因素及臭氧化机理.结果表明:臭氧能有效降解水中的DDV;增加溶液pH值,能提高DDV的降解效率;90%以上的DDV都是在臭氧化反应初期的5 min内被去除;DDV在臭氧化过程中,有机氯大都被矿化变成无机氯离子,在反应初期DDV矿化程度较快,反应5 min之后,TOC变化幅度就明显减弱;TOC变化同臭氧质量浓度有关,臭氧质量浓度越高,TOC降低幅度越大;GCMS分析发现DDV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有磷酸三甲酯、二氯乙酸、二氯乙醛;对二氯乙酸的定量分析发现,pH值及反应时间对溶液中二氯乙酸的质量浓度都没有明显的影响,溶液中二氯乙酸的质量浓度呈高低交替波动状.研究认为水溶液中的DDV臭氧化的降解过程可能存在水解、直接分子臭氧氧化反应、自由基反应3种方式,其中以羟基自由基(.OH)反应为主,.OH与DDV反应首先可能夺取乙烯双键上的氢原子,生成磷酸二甲酯和二氯乙烯自由基,然后进一步被氧化生成各种产物或矿化为磷酸、CO2、氯离子.  相似文献   
34.
水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快速准确定量测定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难题。建立了采用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online SPE-HPLC)快速测定水中N-亚硝基二甲胺的方法。水样经Hypersil GOLD aQ固相萃取小柱在线富集后,通过六通阀切换改变管路流向,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Thermo Acclaim PAⅡ分析柱进行组分分离,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进行检测。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25μg/L、定量限为0.07μg/L,NDMA在0.09~2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回收率为95.28%~114.93%,相对标准偏差≤9.72%。该方法仅需进样2.5 mL、耗时10 min,即可实现样品的自动固相萃取、洗脱分析,无需复杂的手动预处理过程,操作简便快捷、成本适中,可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水样中NDMA浓度,可满足我国有关饮用水卫生标准对NDMA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3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C18分离柱和紫外检测器对残杀威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当以乙腈∶水=40∶60(体积比)的混合液为流动相、流动相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195 nm时,测定残杀威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L,标准偏差为0.26~3.96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88%~4.49%,水样加标回收率为106.2%~109.8%,仪器检测限为1.0μg/L。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快速分析环境水体中的痕量农药残杀威。  相似文献   
36.
对文献报道的采用氯甲酸-9-芴甲酯为柱前衍生试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中脂肪胺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满足快速检测痕量脂肪胺的需要。改进后的方法,分析时间缩短了一倍。采用乙腈∶水=55∶45(体积比)为流动相,用C18柱和荧光检测器对水中的7种脂肪胺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选择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65 nm和310 nm,流动相流量为1.0 mL/min,7种游离脂肪胺标准品配制浓度范围为1.0~1 200.0μg/L时,测定脂肪胺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8%,脂肪胺的回收率为97.3%~103.8%,脂肪胺的线性相关系数>0.998 8,检出限为0.89~2.82 fmol。改进后的方法检测快速,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对松花江水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样品基底的干扰,可用于实际样品中伯胺和仲胺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7.
以单宁酸和腐殖酸吸附值作为活性炭吸附性能新指标进行生产性试验的验证,在建立生物活性炭吸附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对工艺运行60 d内活性炭的有机物吸附值(UV254和CODMn)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较好地符合吸附模型,相关系数R2为0.606 4~0.786 1。对工艺中选取的5种活性炭进行有机物吸附试验,将吸附容量与传统选炭指标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以及新指标单宁酸和腐殖酸吸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指标与5种活性炭生产试验中的吸附容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新指标与5种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以UV254的变化值表示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时,单宁酸及腐殖酸吸附值与其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05 4和0.816 9;以CODMn的变化值表示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时,单宁酸及腐殖酸吸附值与其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32 5和0.701 3。  相似文献   
38.
粉末活性炭(PAC)对2-MIB的吸附过程更接近于Freundich吸附等温模式。用树脂富集方法将松花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分为憎水性酸(HOA)、憎水性碱(HOB)、憎水中性物(HON)、亲水酸(HIA)、亲水碱(HIB)、亲水中性物(HIN)等六类,原水中有机碳的回收率为84.7%(以TOC计)。不同组分NOM不同程度地降低了PAC的吸附容量。以松花江水为本底,利用等背景化合物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与2-MIB初始浓度成正比。利用HSDM模型能很好地预测PAC吸附松花江原水中2-MIB的动力学过程,在PAC投加量适当的情况下,吸附时间为4h时的吸附量占吸附平衡总量的70%左右,与实测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39.
A new type of refuse derived fuel (RDF) for pyrolysis and gasification was prepared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 the presence of a small quantity of coal by bindless high pressure technology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RDF was tested.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parameters using dropping strength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RDF as indices for quality of RDF.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xture of MSW and coal with a total moisture ranging from 5% to 17% can be easily compressed into RDF briquettes at a pressure above 70 MPa. When the briquetting pressure is higher than 100 kN and moisture content is about 10%, the qualified RDF can be obtained.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moisture can greatly affec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RDF, while all the technique parameters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rmal stability of RDF. The optimal parameters are a shaping pressure of 106 MPa, a moisture content of 10%, and a coal content of 20%.  相似文献   
40.
聚氯乙稀在热处理过程中氯释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TG-FTIR)和管式炉系统等手段,对聚氯乙稀(PVC)热处理过程氯释放特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PVC中氯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着火点以前的低温阶段PVC燃烧和热解气氛下的热失重特征基本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PVC的氧化速度远远大于其热分解的速度,PVC的热处理过程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发生在小于400℃范围内为第一失重阶段,主要是HCl的释放,其失重率为60%左右,HCl开始释放的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有所提高;PVC热分解的第二阶段是产物具有一定随机性的无规降解,把PVC加热至500℃并恒温30min能脱出其中95%以上的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