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7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建筑科学 | 18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水利工程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盐酸溶液(pH=2)浸泡后水泥土的宏微观性状,本文借助室内宏观直剪试验和微观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研究了其宏观抗剪强度指标(内聚力、内摩擦角)随侵蚀龄期的变化、内部微结构在侵蚀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化学腐蚀机理,丰富了水化学环境下岩土体的宏微观性能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表明,水泥土在盐酸溶液(pH=2)侵蚀下,其抗剪性能随浸泡龄期的延续呈衰减趋势;内部矿物成分与盐酸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易溶物质,致使微结构越来越松散、宏观强度越来越低.相关试验结果对水泥土在具有侵蚀性离子地区的合理应用及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以某公路工程为背景建立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平面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采用分步激活的方法模拟了填土分层填筑的过程。将有限元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参数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探讨了桩端土模量与厚度、桩长与桩体模量等相关因素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及变形变化规律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益结论,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3.
基于弹塑性接触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了影响煤系土浅层滑坡主要因素的敏感性,计算表明煤系土浅层滑坡稳定性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边坡坡度、滑动面岩土体的黏聚力、滑动面岩土体内摩擦角、风化厚度、坡高,而岩土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煤系土浅层滑坡稳定性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为煤系土堑坡设计、施工和处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 相似文献
44.
利用土体微细结构光学测试系统对黏性土在压缩过程中微细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提取并分析相关微细结构特征参数。研究表明,从微细观角度来看,黏性土的压缩性主要受3个因素影响:土体颗粒自身形态的变化、土体颗粒排列方式的变化以及土体孔隙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针对高液限土填筑时质量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的问题,以实际工程高液限土直接填筑方案为例,通过碾压试验、晾晒试验、承载比试验、压缩试验和快剪试验研究了压实度对高液限土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压实度下高液限土的沉降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含水率对压实度影响最大,碾压次数次之,高液限土类别最小;压实度的降低对土体的承载比、压缩性能、黏聚力和摩擦角均产生不利影响;通过自密沉降量严格控制不同填土高度时的填筑厚度,高液限土采取包盖法处理及降低压实度标准至88%后的直接填筑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
基于量纲分析法,按一般低、多层建筑的基本周期(隔震前0.1~0.4 s)满足相似比关系,选用4层钢框架模拟原型结构,2层钢框架模拟加层结构。通过开展加层结构基底隔震体系的模型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基底无隔震、基底滑移隔震和基底组合隔震3种不同方案下加层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隔震效果和减震机制。利用有限元软件再现了未加层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1)无隔震方案在加层部分鞭梢效应明显,采用隔震方案后,加层部分及整体地震响应均明显降低; 2)滑移隔震的减震率优于组合隔震,而对于最大层间位移的控制劣于组合隔震; 3)自振周期0.204 s的4层既有建筑增加2层,通过滑移隔震或组合隔震可显著降低地震响应,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7.
48.
将隧道超前预报的TSP3D 技术与现有的TSP203 技术进行了对比,并对广梧高速公路五指山隧道进行了超前预报。研究结果表明: TSP203 技术基于地震波的时距曲线,TSP3D 技术基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二者基本理论有较大的差别;二者现场参数采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布点的量的差异; TSP3D 技术能更全面、立体、直观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布点的量的差异; TSP3D 技术能更全面、立体、直观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9.
桩土复合路基是高速公路软基路段常用的处理方法,但现阶段常出现复合路基满足质量检测要求而工后仍有较大沉降的情况,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预测和早期评价桩土复合路基工后沉降,在分析157段复合路基路段工后沉降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引入弹性垫层和延时持载的手段改进现行静载试验,获得评价参数残余沉降S_r和沉降速率V_t;然后,由实测数据对比利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获得的评价指标,建立一种复合路基工后沉降早期检测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在2倍承载力设计值情况下,延时持载试验延时48 h可使90%以上的复合路基完成垫层的桩土应力比调整,达到稳定的承载形式。延时持载试验的最大残余沉降值小于7.0 mm或大于12.0 mm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更好;大于7.0 mm且小于12.0 mm时,采用逆Γ–分布拟合更好。15年工后沉降要求值为100、200和300 mm时,对应的延时持载试验最大残余沉降S_(r max)分别为4.50、13.30和35.41 mm,对应的V_(t=48 h)分别为0.021、0.046和0.055 mm/h,满足的概率分别为47.61%、87.49%、96.93%。现场实例验证表明,提出的评价指标值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早期检测评价,及时制定补救措施。该方法不仅可丰富工后沉降预测的方法,且有利于将现有复合路基质量检测指标体系从单一的强度检测拓展为强度、沉降检测。 相似文献
50.
重构正交各向异性应力场和应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体实验力学重构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重构正交各向异性应力场和应变场的计算公式,为这类问题的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提供了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