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5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湛正刚  王刚  赵继勇 《水力发电》2001,(9):20-21,46
洪家渡水电站水工隧洞断面大,洞室群布置复杂,外水压力高,隧洞沿线岩溶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及施工技术难度大。通过充分利用围岩、衬砌的联合作用,优化了衬砌结构;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约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2.
高心墙堆石坝在心墙和岸坡混凝土垫层间常设有一层接触黏土.这层接触黏土在缓解心墙与混凝土之间较大的不协调变形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抗渗能力.接触面附近土体在高水头作用下产生大剪切变形,处于复杂的应力、变形和渗流状态.工程界普遍对此处是否更容易发生渗透破坏抱有疑问.接触面剪切-渗流试验的结果显示,在土体与结构之间发生较大剪切...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分析已建水电站厂房的渗漏原因,通过混凝土材料性能分析和材料试验,提出适合高尾水作用下防裂、抗渗混凝土设计指标和混凝土材料,研究细化了止水设计和混凝土的浇筑分层分块,有效解决了厂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抗渗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已在董箐和沙沱水电站厂房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电站引水钢管末端与发电厂房蜗壳连接处存在变形应力协调问题,董箐引水钢管设计中,采用垫层钢管取代波纹管伸缩节,并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验证了垫层钢管能适应变形应力协调,具备伸缩节类似功能,且该结构型式可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节省工程投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董箐水电站大坝为面板堆石坝,但用作筑坝料较为成熟的灰岩料距坝址较远,而坝址处砂岩(夹泥岩)储量丰富,因此对砂泥岩进行了室内试验、现场爆破试验、现场碾压试验及坝体合理分区等的研究,解决了砂泥岩筑坝技术中的难题,为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洪家渡水电站勘测设计中推行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为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在招标和施工详图设计过程中,节约工程直接投资4.69亿元,间接节省工程投资1.67亿元;与初设审定的工期相比,缩短工程建设工期2年零3个月。该建设工程技术水平和质量性能处于目前在建和已建水电工程的前列,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董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0m,是目前国内率先采用砂岩和泥岩混合料用作坝体堆石料的高面板堆石坝。该电站通过对工程开挖料的利用和对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研究,在吸收了以往类似工程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砂泥岩料的特点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了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系列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8.
董箐水电站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第二批电源点之一,坝址区为较开阔的"V"型河谷,地层岩性为砂岩夹泥岩,地基承载力不高;电站坝址位于广西龙滩水电站库区,受龙滩水电站库水位变幅的影响,电站最高尾水水头达60m,存在高尾水位变幅问题。通过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进行了董箐水电站高尾水变幅下合理利用水能、水轮发电机组的适应性、建筑物结构及防护等研究和论证,选择了面板堆石坝、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坝后地面厂房等建筑物布局的工程枢纽总布置,使枢纽布置紧凑、合理,并充分利用了溢洪道开挖的砂泥岩料筑坝,达到了节省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满足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洪家渡水电站溢洪道出口消能工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洪家渡水电站溢洪道出口的地形地质条件 ,从结构布置、受力条件、消能效果、冲刷特性、高速水流的空化与空蚀、雾化、回流淘刷以及施工条件等进行出口消能工体型的研究 ,最终推荐溢洪道出口消能工体型为曲面贴角鼻坎消能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工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以藏区RM水电站315m特高心墙堆石坝为例,首次模拟研究了大坝在连续遭遇3次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反应特性、坝顶永久沉陷及地震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次数的增加,大坝加速度反应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坝顶累积震陷量依次增加,震陷增量迅速减小;地震后大坝整体向内收缩,上下游坝坡无鼓胀,也没出现震松震散现象。试验规律再次印证了高土石坝具有震后趋于更加密实的优良抗震性能;试验也进一步揭示,采用现代筑坝技术设计建造的高土石坝,可抵御峰值加速度小于0.6g的中等乃至强震作用,坝顶地震沉降量不会超过坝高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