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通过对裂解炉对流模块结构的分析,找出了模块在制安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施工技术措施,保证了模块的顺利安装,为后续炉子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胍胶压裂破胶液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破胶剂投加量为0.02%(质量分数),破胶时间为60 min,破胶液黏度低于1.5 mPa·s。破胶液黏度和Zeta电位随黏土稳定剂、杀菌剂浓度增加而增大,表面张力随破乳剂和助排剂浓度增大而下降;黏土颗粒对破胶液具有一定的絮凝作用,降低了破胶液的稳定性;油含量<50 mg/L有利于絮体的分散,增加了破胶液的稳定性,而油含量>100 mg/L增加了絮体的碰撞概率,降低了破胶液的稳定性;破胶路径是过硫酸铵分解产生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首先破坏体系内部的交联点,继而氧化胍胶苯环与糖苷键,产生大量含不饱和键的小分子有机物,最终实现破胶。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以某炼化企业双膜工艺RO装置前各工艺段出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综合水质特性分析,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比较污水中的有机物组成及特性。结果表明:炼化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是污水化学需氧量(COD)的主要来源,DOM的分子量和芳香度随着处理工艺的进行逐渐降低。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气浮和砂滤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DOM的含量,而超滤(UF)出水具有最低的溶解性有机碳(DOC)。3D-EEM光谱表明:炼化污水中DOM主要含有腐殖酸类腐殖质、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芳香类蛋白质3类荧光物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能够显著增加DOM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芳香类蛋白质的含量。FTIR光谱分析表明:在各工艺段出水中,UF出水DOM中含有更多的脂肪类有机物、C=O官能团而非C=C和C—O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裂解炉对流模块结构的分析 ,找出了模块在制安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施工技术措施 ,保证了模块的顺利安装 ,为后续炉子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含盐采出水中氯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很高,为了实现油田高含盐采出水的回注,除了降低石油类、COD和SS的含量外,还要去除其中大量的无机盐类。文章研究了对某油田高含盐采出水采用冷冻脱盐技术的处理效果,通过对模拟水和实际采出水进行脱盐实验,对影响冷冻速率的因素,冷冻脱盐效率和重力脱盐效率进行了研究。冷冻脱盐法直接脱盐率为50%以上,通过进一步静置,最终的脱盐率可达到60%以上。较高的初始温度、缩短水从液态冷冻到固态的时间、延长重力脱盐时间,能获得更好的脱盐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用能的初起阶段,人们只注意到能量有量的多少,据此有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对用能过程进行分析的数量分析法。随着人们对能量性质和用能本质认识的深化,人们认以到能量不仅有数量的多少,而且还有质量的差别。比如机械能可以100%地转化为热能,而热能却无论如何也不能100%地转 相似文献
20.
气田采出水的水量小、含盐量高,回注通常是更适合的环境处置方案。回注的主要环境风险是井 筒内腐蚀造成泄漏后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文章在分析气田采出水水量、水质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回注处置井的目标构造选择方法,提出地下水污染最关键控制参数是注水静水压力低于“可利用地下水”的低水 位(高度)以保证下方注入水不会上侵,回注处置目的层必须位于可能的饮用水源之下并有可靠的隔离层;提出井筒必须具有连续完整性,以保持注水构造与可能饮用水源的隔离;同时提出相应的检测/运行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即可采用模型预测、检测、试验等方法分析采出水的腐蚀、结垢特性,通过投加适当的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措施控制井筒腐蚀/结垢,为气田采出水回注环境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