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4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0篇 |
综合类 | 130篇 |
化学工业 | 149篇 |
金属工艺 | 55篇 |
机械仪表 | 121篇 |
建筑科学 | 251篇 |
矿业工程 | 51篇 |
能源动力 | 84篇 |
轻工业 | 151篇 |
水利工程 | 57篇 |
石油天然气 | 55篇 |
武器工业 | 27篇 |
无线电 | 16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5篇 |
冶金工业 | 76篇 |
原子能技术 | 10篇 |
自动化技术 | 2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实现彩色信息的标准化显示,需要对CRT的色度空间进行标定,也就是CRT的R、G、B空间与CIE的标准色度空间的相互转换问题,人工神经网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颜色空间的变换过程中,在分析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脾四隐层BP网的CRT的R、G、B与CIE的X、Y、Z色度空间的变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收敛性和训练时间均优于前人采用2个或3个隐层的方案,而且通过对512个训练样本的实验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46.
47.
基于现代测试系统和集成技术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新型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就该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一个实验性的计算机远程测试平台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8.
49.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FC-77的载药纳米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和形貌;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FC-77在嵌段共聚物P123中的包封率和释放曲线。结果表明,含1%P123的FC-77载药纳米胶束粒径为270 nm,呈球形分布,包封率为50%6,00 min时的释放量为92.2%。进一步地,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组成、浓度等可以改变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和包封率。结果证明,嵌段共聚物胶束体系能作为FC-77载药制剂的载体,并且通过调整嵌段共聚物胶束体系配方,可以得到理想的FC-77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50.
以氟碳化合物FC-77作为模型药物,制备FC-77与β-环糊精(卢一cD)包合物。考察包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包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包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为Fc-77与β-cD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FC-77的稳定性和水中的溶解性。荧光猝灭结果显示FC-77分子能进入BSA的疏水区域。结论是以β-CD为介质,能显著改善FC-77的理化性能,使FC-77粉末化,便于制成多种剂型,扩大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