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0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355篇
电工技术   62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707篇
化学工业   946篇
金属工艺   394篇
机械仪表   538篇
建筑科学   983篇
矿业工程   499篇
能源动力   173篇
轻工业   802篇
水利工程   565篇
石油天然气   460篇
武器工业   131篇
无线电   78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30篇
冶金工业   312篇
原子能技术   108篇
自动化技术   99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688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524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466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宽级配土是堤防的主要填料,其在水力梯度作用下会发生内部侵蚀直至管涌破坏。渗流侵蚀过程会改变土体性质,进而影响饱和渗透系数。依据饱和渗透系数演变规律,探究土体渗流侵蚀过程,有助于工程安全性评价与渗透破坏预测防治。【方法】采用自制渗流侵蚀试验仪,通过逐级升高渗透水压力,开展土体侵蚀过程试验,测量饱和渗透系数和细颗粒流失量,探究级配与干密度对渗流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依据饱和渗透系数演变规律,渗流侵蚀过程可分为侵蚀前期阶段、侵蚀发展阶段和侵蚀破坏阶段,从而定义了渗蚀发展临界水力梯度和渗蚀破坏临界水力梯度;宽级配土的渗蚀发展临界水力梯度与渗蚀破坏临界水力梯度均随级配参数D15/d85增加而减小;当细颗粒含量处于欠填状态时,渗蚀发展临界水力梯度随细颗粒含量增加而减小,渗蚀破坏临界水力梯度随细颗粒含量增加近似线性增大;当细颗粒含量处于满填状态时,两种临界水力梯度与累积细颗粒流失率均随着干密度增加而增大。【结论】可见,由于渗透侵蚀造成的饱和渗透系数变化显著地受土体级配与密实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2022年长江流域夏季高温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大。分析了近15 a来长江流域历年干旱灾害事件和本次干旱特征,以及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在2022年干旱应对中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下抗旱减灾的总体应对思路:(1)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规避干旱灾害风险;(2)以空间上的立体调蓄与时间上的峰蓄枯补为路径,实现干旱灾害的过程防控;(3)以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为手段,实现防汛抗旱统筹调控;并针对旱情评估与预测、旱灾风险研判和旱灾风险应对共3个方面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抗旱减灾方面的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133.
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由于此模型超参数少,且参数设置没有过多的要求,训练方便,鲁棒性高,因此在处理大型数据时比神经网络算法更加具有优势。但是,传统的深度森林中,多粒度扫描忽略了边缘数据携带的隐含信息,无法充分地获得各个特征子集,进而会对以后的级联部分产生影响。而且,级联部分每次得到的新特征有限,影响了模型的表征学习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环状强深度森林(Circular Strong Deep Forest,CSDF),其通过环状扫描过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充分的特征子集,且强级联森林通过特征选择提高了模型的表征学习能力。经过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CSDF的性能更加优越,尤其是高维数据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4.
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隐患,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需要对手机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限制.本文设计了一套手机使用状态监控系统,先采用YOLOv3检测图像中的人体,然后通过Open Pose姿态估计算法获得人体关节点,再通过YOLOv3判断手部区域是否有手机,最后通过神经网络分类器识别当前的手机使用状态.系统的应用测试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检测与识别效果,能够满足相关场景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35.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产业和新技术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跨界人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一个中心、两个结合、多点融合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该模式基于OBE理念,通过分层次和多类别的课程体系重构,建立了跨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和考评评价机制来构建跨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于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供国内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参考。  相似文献   
136.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及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本文首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如何构造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化实验实训项目,最后着重探索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项目驱动"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能提升学生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7.
基于大气数据驱动水文模型的输出结果开展水循环模拟研究是大气和水文学界的研究热点。利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驱动SWAT模型,模拟2009~2016年期间洱海流域关键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CMADS数据集可很好地驱动SWAT模型,在洱海流域适用性较好,可用于水循环模拟研究。②从时间上看,洱海流域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和年产水量均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分别以4.6,29.3,15.0 mm/a的速率递增,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和多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792.8,565.5,286.1 mm。从空间上看,洱海西部降水最丰沛,东部地区次之,北部地区最低;实际蒸散发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洱海湖区周围;产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洱海西部产水量最大,其次为洱海北部和东部山区。③湿润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产水系数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湿润度和产水系数分别为0.61和0.43;实际蒸散发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但与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相反,表明水分条件是限制洱海流域潜热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8.
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也初步构建了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保护治理框架;但面对新时期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水资源用水方式粗放、废污水排放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局部洪旱灾害频发等问题及其特征,并基于流域水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探讨长江流域水环境恶化、水生态损害、水资源短缺与水旱灾害等“四水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协同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9.
以西安昆明池(试验段)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21建立二维水动力-染色剂耦合模型,对昆明池(试验段)的换水能力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受人工岛及湖岸地形影响,昆明池(试验段)流场多形成大小不一的环流,湖区流速在0. 004~0. 09 m/s之间,且较大流速多出现在人工岛及湖岸附近;换水周期沿水体主流方向大致呈阶梯递增趋势,其中西部湖区换水周期普遍大于东部湖区;整个湖区换水能力快慢并存,约10%的水域换水周期不超过10 d,40%的水域换水周期不超过17 d,70%的水域换水周期不超过34 d,不足10%的水域换水周期在35 d以上;提高西部湖区水体的换水能力,避免其出现水质恶化问题,是保障整个昆明池(试验段)水环境系统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0.
利用Solidworks和ANSYS建立某主轴一轴承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并计算出该电主轴的静态变形量与静刚度,采用Lanczos算法提取电主轴前四阶模态,又利用Harmonic谐响应分析方法取得电主轴在不同激励下的动力响应。仿真结果表明:该电主轴的动静刚度能够满足要求;电主轴的最高工作转速远离临界转速,能有效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该模型分析为主轴优化设计和再制造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