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30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7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7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考察电子烟气溶胶中玻璃纤维的结构状态和释放趋势,建立了电子烟气溶胶中玻璃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对气溶胶中玻璃纤维进行定性观察,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ICP-MS)定量测定气溶胶中玻璃纤维(以SiO2计)的释放量。按照CORESTA推荐的电子烟抽吸模式抽吸电子烟,通过每轮抽吸30口(连续抽吸4轮,共120口),测定每轮样品的SiO2释放量,比较分析4轮样品之间的玻璃纤维释放量差异。结果表明:①定性方法操作简单,采用该方法易于鉴别玻璃纤维,且结果准确度高;定量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较好。②15种电子烟气溶胶中均有玻璃纤维,其直径分布在7.6~28.3μm之间,长度差别较大,从几何尺寸和物理形态可以推测其为人造玻璃纤维。③电子烟气溶胶中玻璃纤维的释放量为47~432μg/200口。④玻璃纤维的释放量与抽吸口数无关,玻璃纤维的释放呈现无规律、随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典型烟用添加剂(包括丙二醇、丙三醇、呋喃酮、香兰素、乙酰丙酸、亚麻酸和棕榈酸)对不同粒径烟气气溶胶粒相物质量分布的影响以及在气溶胶中的粒径分布,采用单通道吸烟机-电子低压撞击器(ELPI),分12级捕集烟气气溶胶粒相物,进行重量分析研究粒相物的质量分布,并采用GC-MS和LC-MS/MS测定了7种添加剂在不同粒径气溶胶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添加7种添加剂的卷烟样品,其气溶胶粒相物的质量均主要分布在中间粒径上(0.14~1.17 μm),但添加不同添加剂对气溶胶质量粒径分布的影响不同,总体趋势如下:香兰素、乙酰丙酸、亚麻酸和呋喃酮能增加大于0.431 μm处粒相物质量,使小于0.261 μm处粒相物质量减小;丙二醇和丙三醇使0.261 μm处粒相物的质量减少;棕榈酸无明显影响。7种添加剂在不同粒径气溶胶粒相物中的释放量均随粒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与粒相物质量分布一致,并主要分布在中等粒径0.261~0.722 μm的颗粒中,但不同添加剂在不同粒径粒相物中的浓度(释放量与粒相物质量之比)呈现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粒径的增加,丙二醇、乙酰丙酸、亚麻酸和棕榈酸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小,丙三醇的浓度先减小后略微增加,香兰素和呋喃酮的浓度无明显差异。添加合适的烟草添加剂可改变烟气气溶胶粒相物的分布,并在不同粒径粒相物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卷烟配方设计及卷烟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3.
电子烟已成为国际烟草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热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新型烟草制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电子烟烟液、烟具和气溶胶中化学成分的风险研究文献和相关法规的进行了收集、分类、比较和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子烟中化学成分风险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电子烟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1)烟液和气溶胶中烟碱、醛酮类化合物、挥发性化合物、烟草特有亚硝胺和金属元素等相关研究;2)电子烟气溶胶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对比研究;3)烟具中有害成分迁移量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丁酸乙酯对卷烟烟气的影响,在模拟卷烟燃烧条件下对其进行热裂解实验;按照不同用量加入空白卷烟,测试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CO、HCN、NNK、B[a]P、巴豆醛、苯酚和氨)的释放量以及烟气粒相物的细菌致突变性、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外微核率。结果表明:①丁酸乙酯在模拟卷烟燃烧温度条件下的热解行为主要是原形转移;②与空白卷烟相比,加入丁酸乙酯后7种烟气有害成分的释放量无显著增加;③3种不同剂量丁酸乙酯分别加入空白卷烟后,烟气粒相物的细菌致突变性、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外微核测定结果均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5.
为了研究间接包装材料中光引发剂(PIs)的迁移规律,建立了采用改性聚苯醚(MPPO)作为模拟物的迁移实验方法,并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联用技术测定了18 种PIs 的特定迁移量。间接包装材料中迁移出的PIs 被MPPO 吸附后,用乙腈萃取,萃取液用正己烷-乙酸乙酯(3:7,体积比)进行溶剂置换后,经有机滤膜过滤和DB-5MS 弹性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后,采用串联质谱法分析,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①18 种PIs 在26 min 内有效分离,且在0.01~5.00 mg/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加标回收率在86.4%~12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8.3%,检出限(LOD)为0.001~0.021 mg/kg。②迁移量在0.02~30.00 μg/g 时,该测试方法相对重复性标准偏差在6.3%~21.4%之间,相对再现性标准偏差在13.5%~22.3%之间。③实际样品PIs 的迁移率与其分子量和沸点显著负相关。④真空镀铝内衬纸可以有效地阻隔PIs 的迁移。   相似文献   
36.
介绍了SY/T 6477-2014标准与之前版本的差异和完善之处,同时介绍了如何运用该标准进行剩余强度评价来确定已知缺陷所允许服役载荷、剩余寿命、检验周期等。为便于工程实际应用,基于此标准开发了剩余强度评价软件,包含数据管理与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以油气输送管道均匀腐蚀缺陷为例,介绍了所开发软件的评价过程,验证了软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7.
为考察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卷烟纸克重、卷烟纸透气度、成型纸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和滤棒吸阻)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采用中心组合结合正交设计制备试验卷烟,利用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对主流烟气7种有害成分(CO,NNK,NH3,HCN,BaP,苯酚、巴豆醛)及2种常规化学成分(焦油、烟碱)释放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根据统计学原理中交叉验证标准差(RMSECV)最小的原则筛选出最优预测模型。在不同卷烟配方条件下,外部验证结果表明:CO,NNK,NH3,HCN,BaP,巴豆醛、苯酚、烟碱和焦油等9种有害成分平均预测相对偏差分别为6.9%,8.7%,6.6%,11.8%,4.1%,8.2%,5.3%,4.0%和4.8%。9种有害成分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对于不同的配方和辅助材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8.
为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互通多孔材料(PolyGMA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别考察了添加至二元复合滤棒和涂布卷烟纸2种应用方式对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制备的材料具备环氧基团和互通多孔的结构,其比表面积为119.5 m2/g,平均孔径为17.3 nm;②该材料以添加二元复合滤棒形式在卷烟中应用效果较佳,与对照卷烟相比,试验卷烟苯酚释放量降低28.3%,苯酚选择性降低率为23.0%,且卷烟感官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9.
为优化选出抑青霉菌效果最好的汉堡面包种面发酵基质及工艺,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以种面对青霉菌的抑菌率作为评价指标,选出最优的发酵剂和糖种类等发酵工艺,并对最优条件下制作的汉堡面包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感官、质构以及保质期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艺为种面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剂B和蔗糖,蔗糖浓度选择4.1%,发酵时间及温度分别选择20 h和30℃。此条件下发酵后的种面对青霉菌的抑菌率为32.67%,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4.41%。最优发酵工艺下制作的汉堡面包抑菌效果较好且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其中酸价2.68 mg/g、比容3.07 mL/g、过氧化值0.15 g/100 g、硬度1158.65 g、弹性0.88 mm。冷却包装2 h后菌落总数及霉菌均未检出,在20℃室温下保质期长至15 d。  相似文献   
40.
裂缝是岩石发生破裂的一种地质现象,井壁上发育的裂缝将影响声波、电性等信号传播。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识别的传统方法是手工经验识别,定性判断裂缝发育带。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人为因素干扰较多,工作量较大。在对常规测井资料裂缝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取对裂缝响应敏感的测井曲线裂缝指示信息,建立裂缝发育概率模型。通过与工区成像资料对比,该方法能够实现利用常规资料快速、定量预测裂缝发育带的目的,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