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13篇
  免费   1714篇
  国内免费   1203篇
电工技术   2067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767篇
化学工业   3271篇
金属工艺   1238篇
机械仪表   1714篇
建筑科学   2929篇
矿业工程   1150篇
能源动力   712篇
轻工业   2733篇
水利工程   1255篇
石油天然气   1044篇
武器工业   198篇
无线电   25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84篇
冶金工业   1218篇
原子能技术   251篇
自动化技术   3015篇
  2024年   229篇
  2023年   717篇
  2022年   853篇
  2021年   874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872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514篇
  2015年   641篇
  2014年   1426篇
  2013年   1039篇
  2012年   1206篇
  2011年   1286篇
  2010年   1233篇
  2009年   1190篇
  2008年   1149篇
  2007年   1227篇
  2006年   1135篇
  2005年   1092篇
  2004年   1031篇
  2003年   911篇
  2002年   817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792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542篇
  1997年   476篇
  1996年   472篇
  1995年   437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302篇
  1991年   330篇
  1990年   308篇
  1989年   307篇
  1988年   226篇
  1987年   203篇
  1986年   154篇
  1985年   176篇
  1984年   134篇
  1983年   133篇
  1982年   136篇
  1981年   103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18篇
  1965年   21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提高奥氏体不锈钢(ASS)的耐磨性及赋予其抗菌性能,应用改进的活性屏离子渗氮(ASPN)技术,将纯铜冲孔板置于不锈钢冲孔板上面作为活性屏的顶盖,对316奥氏体不锈钢在低温下(430℃)进行表面渗氮处理,在其表面形成由含Cu抗菌沉积层和S相(氮在奥氏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γN)硬质支撑层组成的功能梯度复合改性层。用扫描电镜(SEM)及其所附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复合改性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及相结构。用显微硬度计和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基体和复合改性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抗菌试验评价复合改性层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偏压达到250 V后,形成了连续分布的硬质S相扩散层和含Cu沉积层组成的复合改性层。改性层表面最高硬度可达928 HV0.05,与Si3N4小球对磨时比磨损率较基体降低约57.76%,显著提高了不锈钢的耐磨性。抗菌试验表明,复合改性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24 h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提高到98.5%。改进的活性屏离子渗氮技术制备的功能梯度复合改性层可以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992.
通风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一项基于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目标的通风需求定量计算方法。文中阐述了建筑最小通风量、通风作息需求与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目标、污染源类型、源特性、源强度等相关要素的关系,并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用工程计算案例说明建筑存在单种污染物或多种污染物叠加时的通风需求。  相似文献   
993.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地貌类型和建筑物平面长宽比对平屋面建筑平均风压系数、均方根风压系数、极值风压系数、屋面平均升力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貌类型对平均风压系数影响较小,对均方根风压系数、极值风压系数影响显著,对于与模型短边正交的风向角下,C类地貌下典型断面迎风分离区均方根风压系数最大值约为A类地貌的1.5倍,A、B、C类地貌条件下典型断面的再附点距迎风前缘的距离分别为0.7H、0.4H、0.3H(H为模型高度);建筑平面长宽比对风压系数的影响较小,增大沿风向方向的建筑物长度,屋面更多区域处于气流再附后区域,平均升力系数幅值减小;地貌类型和长宽比对屋面角部区域全风向极值风压系数影响较大,对中间区域影响较小,对于角部区域,C类地貌下的极值风压系数较A类和B类地貌的明显偏大,长宽比为2.5模型的极值风压系数明显较长宽比为1.5和2.0模型的大,增幅均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994.
随着人们需求不断增多,建筑物内的功能也愈来愈复杂,对给排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述了在科技中心给排水及消防给水设计过程中,结合项目实际的情况,提出各系统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校园景观环境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户外公共座椅作为景观小品对于提升校园形象有着重要的的作用。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教学区的户外组合座椅设计为例子,以场地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尊重场地自然条件的前提下,详述了场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内容,以期提高校园环境品质,提升公共座椅的舒适性,使得大学校园的教学区更富有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PEC柱在弱轴布置条件下与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同时考察参数:摩擦耗能T形件腹板长圆孔尺寸、T形件翼缘对穿螺栓的布排方式、柱底连接方式的影响,按1∶2的尺缩比设计了4个1榀两层的框架结构试件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建模,基于经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低周往复水平加载的有限元参数分析,基于模拟数据,分析各试件模型在加载过程中的自复位效果、耗能能力、承载能力以及节点区传力机理。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在加载至相对侧移角0. 035 rad时,其卸载后的残余转角仍小于0. 005 rad,该框架结构具有优良的自复位效果;在结构进入设计预定的承压型受力模式前,结构的耗能由连接处摩擦耗能提供,转化为承压型受力模式后,结构主体构件进一步发挥作用并开始发挥材料耗能,较好实现了结构设计性态目标;柱脚固接试件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与抗侧刚度,其受力发展进程更快;采用在T形件翼缘内外侧布置螺栓的实际工程做法可缓解T形件翼缘的翘曲变形,从而更有利于自复位连接受力进程的发挥;对于不同建筑功能的建筑,其要求的性态设计目标可通过T形件上长圆孔的尺寸来实现;采用摩擦T形件部分自复位连接的组合框架试件均有效实现了自复位效果、耗能能力和结构安全冗余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97.
孟加拉国Patuakhali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以在该区域开展的多个工程项目勘察数据为依托,综合钻探、标准贯入试验、深层静力触探、载荷试验、试桩、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原位测试与试验数据,对该区域基本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分析评价了该区存在的吹填土、软土、地震液化、深层沉降等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为该地区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98.
雷电引下线是风机叶片防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雷电流传导的重要结构。建立了引下线通时变雷电流的电磁-热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分析了电流在引下线中的传导机理,雷电流分布有很强的趋肤特性。提出衡量引下线材料利用率的方法,结合温升特性分析了引下线时变电流传导特性。进而计算了不同引下线结构(单芯引下线和多芯引下线)的瞬态电流分布和温度分布,分析了其材料的利用率和温升特性。结果表明:单芯引下线材料利用率较低,增加横截面积材料利用率不能有效提高;多芯引下线材料利用率高,芯数越多,材料利用率越高,温升越小,同时需要芯线之间有一定的绝缘处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为风机叶片雷电引下线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水冷铁模铸造-铸锭均匀化-挤压-固溶时效处理制备了3种成分不同的Al-Zn-Mg-Cu合金棒材,研究了不同处理状态合金的拉伸性能、淬透性能、显微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时效态合金拉伸性能与Zn含量和Zn/Mg相关,强度的变化是固溶强化和η'亚稳相析出强化综合作用的结果,3种合金中Al-8.01Zn-1.13Mg-1.16Cu-0.05Cr-0.13Zr-0.05Ti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614 MPa、577 MPa和12.6%,端淬深度≥150 mm。η'(MgZn_2)中Zn/Mg质量百分比为5.379,在试验合金Zn/Mg比都高于5.379的情况下,试验合金的淬透性与端淬态的铝基体晶格畸变度以及T6时效态η'亚稳相质量百分数正向相关,即Mg含量高的合金淬透性低,这是因为淬火态的铝基体晶格畸变愈大、T6时效态η'亚稳相质量百分数愈高,铝基过饱和固溶体愈不稳定、淬火过程中愈容易分解,合金的淬透特性就愈低。  相似文献   
1000.
盾构技术在隧道穿越桥梁桩基施工中有着重要应用,对施工过程进行风险评估是保证基础稳定的前提。以杭州地铁2号线凤起桥盾构磨桩工程为例,根据盾构机穿越桥台桩基础切断基桩的工程特点与特殊要求,分析了荷载转移、刀盘刀具布置以及掘削参数变化对工程的潜在风险,探讨了保证桥台桩基础稳定的加固托换技术,以及针对盾构机(包括刀盘)设备的改造措施。监测结果显示,桥梁沉降满足要求,这些改造措施对于提高桥梁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