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7篇
  免费   672篇
  国内免费   577篇
电工技术   554篇
综合类   882篇
化学工业   810篇
金属工艺   540篇
机械仪表   430篇
建筑科学   501篇
矿业工程   206篇
能源动力   173篇
轻工业   617篇
水利工程   259篇
石油天然气   432篇
武器工业   134篇
无线电   13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69篇
冶金工业   335篇
原子能技术   120篇
自动化技术   101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575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97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54篇
  1962年   21篇
  1961年   21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8篇
  1957年   26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6UPS并联机构杆长误差标定及其对动平台运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误差对并联机构的影响,尤其是杆长误差对动平台姿态误差的影响.建立了采用并联机构运动学反解模型的矢量法误差求解模型;针对6UPS并联刀具机构的结构特点,使用支链分析方法,对由杆长误差引起的动平台误差变化趋势及变化的敏感性方向进行了分析.使用激光干涉仪完成了误差测量实验,使用多组姿态数据的不同组合进行误差计算,获得了优化的杆长误差数据.完成了杆长误差对动平台误差变化影响的数值分析与矢量合成两种方法的验证.  相似文献   
62.
Glow discharge cathodic sputtering of alloys containing second phase precipitates or injectedoxide particles has been observ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and scanningelectron microprobe.It was shown that the formation of cones during the sputtering in thesealloys is due to masking of the matrix by glow sputtering second phase precipitates or oxideparticles.At steady state,the density of cottes were found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densities pre-cipitates or oxide particles in bulk alloy.In addition to the changes of local sputtering rate,theelectrostatic effect may play a role on the formation fo cones.  相似文献   
63.
The dependence of nodularization of graphite upon Ce content in RE bearing nodular castiron,prepared by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electrolyticextraction-radioisotope assay analysis of Ce in each phase of the iron together withmeasurement of nodulized graphite.Results show that the Ce occurs mainly as alloyed form.In the graphite phase,the Ce content is believed to be characterization of nodularization.Thegraphite would completely nodulized only the Ce is over a certain content in graphite phase.  相似文献   
64.
SPW具有丰富的通信库和DSP库,且具有灵活的自定义模块能力,是一种复杂通信系统建模和仿真工具.流星余迹通信是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在通信领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介绍了流星余迹极低信噪比通信系统原理的基础,给出了基于SPW的流星余迹极低信噪比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5.
综合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运行情况,介绍了2020年全国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区域清洁能源的发展与运行情况,分析了"双碳"目标下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态势,以及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给电力系统稳定和可靠供电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最后针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6.
采用COMSOL软件建立冷坩埚模型,根据电磁场基本理论,研究不同的分瓣形状、分瓣数、缝宽、壁厚和坩埚高度对坩埚透磁性的影响,为国产化冷坩埚制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7.
采用配备了X射线能谱分析仪的Tecnai F2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SP流程和传统流程生产的50W1300无取向硅钢析出物类型、形貌和尺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程生产的50W1300无取向硅钢的析出物主要为AlN、CuXS/MnS以及Ti(CN)的单相或复合析出物,但CSP流程中Ti(CN)的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流程;采用CSP流程生产的50W1300无取向硅钢中析出物平均尺寸仅69 nm,比传统流程生产的208 nm明显细小,对最终产品晶粒长大具有更强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8.
探讨一种直观、易于理解且反映雷击放电机理的实验方法,以评价不同类型避雷针的雷击接闪效能差异,对雷电防护领域形成共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论文首先分析了雷电环境下地面目标物上避雷针的雷击接闪过程,指出不同类型避雷针接闪效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迎面放电过程的影响上;接着,提出了如下实验评价方法:采用针-板间隙的放电实验布置,对4m及以上间隙施加1.2/50μs标准雷电波模拟迎面流注放电过程,对6m及以上间隙施加250/2500μs标准操作波模拟迎面先导放电过程;然后,通过比较非传统避雷针与传统避雷针的放电起始时刻与平均发展速度2个指标,以评价不同类型针的接闪效能差异;最后,利用所提方法对典型提前放电(early streamer emission,ESE)非传统避雷针与传统避雷针开展了接闪效能差异的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ESE针与传统避雷针的评价指标基本一致,不具备研发商所宣称的引雷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9.
裴士锋  钟良  黎思琦  党兴  何云飞 《电镀与涂饰》2021,40(19):1483-1488
先通过酸蚀去除钛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再由二次浸锌使TC4钛合金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锌,最后进行化学镀镍.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主要工艺阶段中基体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能谱仪对施镀后的基体表面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热震法检测镀层的结合力,并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分别测得镀层的表面摩擦因数及显微硬度.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几项工艺参数:首次浸锌时间90 s,二次浸锌时间120 s,镀液温度85°C,pH 4.5.使用最优工艺所得镀镍层组织致密,表面均匀光洁,摩擦因数在0.25~0.30之间,显微硬度为593.7 HV,经5次循环的热震实验后,镀层表面保持完整,无开裂、剥落现象,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减摩性、较高的显微硬度且结合力良好.  相似文献   
70.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作为一类阻燃剂和增塑剂,在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材料中广泛使用。由于该类物质主要以物理添加而非化学键合的方式加入到材料中,因此易在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研究表明OPEs普遍存在于室内环境中,并且浓度较高,人体长期暴露在高浓度OPEs的室内环境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本文在综述了常见OPEs的性质、应用和生物毒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建筑环境中的污染特征、环境行为和暴露水平,介绍了建筑环境中OPEs的源汇特性、控制技术与人体暴露风险,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