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5篇
  免费   1551篇
  国内免费   998篇
电工技术   1336篇
综合类   1422篇
化学工业   1681篇
金属工艺   746篇
机械仪表   960篇
建筑科学   913篇
矿业工程   380篇
能源动力   358篇
轻工业   1545篇
水利工程   478篇
石油天然气   520篇
武器工业   226篇
无线电   12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84篇
冶金工业   499篇
原子能技术   251篇
自动化技术   1843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699篇
  2020年   507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711篇
  2013年   820篇
  2012年   982篇
  2011年   1108篇
  2010年   1056篇
  2009年   985篇
  2008年   997篇
  2007年   1117篇
  2006年   879篇
  2005年   649篇
  2004年   484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提高高速铁路的防灾能力,确保救援定点布局经济合理,采用约束最优化法进行长大桥梁救援定点的选址决策.研究分析救援定点选址决策的3个约束条件:设置间距、风险等级和救援时程.以各地方救援部门至救援定点的时程总和最小为目标,建立长大桥梁救援定点的选址决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当区间桥梁长度大于10 km时,应该沿线路方向每隔约6~10 km设置一处救援定点;应用贝叶斯网络理论评价救援定点备选位置的风险等级和采用Dijkstra算法求解地方救援部门至救援定点之间的最优时程是合理有效的.该模型计算过程简单,评价结果可靠,能够较好地解决长大桥梁救援定点的选址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92.
The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terface trap.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detectors, the interface trap effect on the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of a back-illuminated photovoltaic InSb infrared detector is studied with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face traps and some key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hole concentration, the recombination rate and the electric field, a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face traps on the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Studie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face trap density, the recombination rate and the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interface increase, the hole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and the “black holes” in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appear and move forward to the pn junction. And the transient photorespons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face trap density.  相似文献   
93.
双目视差测距望远镜主要应用于对动态目标的测量,特别是飞机飞行距离的测量。双目视差测距望远系统,不对外发射信号,属于被动式测距仪,因此具有被动接收式和非接触式的特点,可测量500~5000m大范围距离。主要探讨了双目视差望远系统的主要光学原理,并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双目视差望远光学系统进行设计与优化,并对本光学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使用CMOS自动调焦技术,提高了双目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双目视差测距望远系统的测距理论误差在0.91%以下,满足测距理论误差小于1%的要求。  相似文献   
94.
充分考虑了鱼眼镜头的特点,设计了一款应用于汽车后视系统的短焦距超广角镜头。系统焦距3.2mm,F数为2.0,全视场角179°,系统总长17.5mm。采用6片式结构,所有镜片均为球面未采用非球面,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对各像差曲线进行了分析,全视场MTF值在100lp/mm达到0.5以上,系统结构简单紧凑,像质优良。  相似文献   
95.
选择性激光烧结等增材制造工艺中粉床特性对成型工艺有重要影响。针对颗粒粒径分布类型和层厚等对粉床特性有影响的问题,通过分析增材制造技术中粉床填充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元法的增材制造粉床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分析论述了不同粒径分布和不同层厚对粉床填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粒径粉床和粒径高斯分布粉床的填充密度和平均配位系数均随着层厚的增大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单一粒径粉床和粒径高斯分布粉床的填充密度和平均配位系数在层厚为80μm和400μm时均大致相等,在其它层厚时,粒径高斯分布粉床的填充密度高于单一粒径粉床的填充密度,且差值随着层厚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单一粒径粉床的平均配位系数高于粒径高斯分布粉床的平均配位系数,且差值随着层厚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增材制造粉床颗粒粒径分布类型和层厚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
根据对芭蕉河水电公司蕉4号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值偏大的案例,系统分析和探讨了造成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针对支臂千斤顶的结构、安装等,采用精心制作与改造的支臂千斤顶解决水轮发电机组振动问题。经4个月的持续监测跟踪分析,该机组径向振动值超标彻底消除,达到了正常稳定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97.
通过进行不同初始损伤程度白砂岩在不同等级高温处理后的力学试验,分析了温度和初始损伤对白砂岩的杨氏模量、峰值应力和显微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受到初始损伤的白砂岩试件的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都呈下降的趋势,初始损伤越大,高温对白砂岩造成的影响越大。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随着温度的升高,试块的晶体变小,颗粒的破坏更为破碎,岩屑更多。此外,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建立了不同初始损伤等级和不同温度等级下白砂岩的本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98.
针对镜面钢球缺陷检测装置中的球体全表面展开问题,建立展开机构接触模型并对球体运动进行分析,证明展开机构结构合理可行。首先由坐标变换建立数学模型,基于Matlab对模型空间接触位置进行计算,将展开运动合理简化,得到钢球和展开轮之间转动的同步关系;其次,对展开运动过程进行等效变换,寻找传动过程中能使钢球稳定展开的最优参数关系;最后,依据迭代法对球面上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数值仿真,获得其具体规律为偏角固定的螺旋线。最终结果表明展开机构能够实现球体的全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9.
以五水四氯化锡,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二氧化锡和二氧化钛摩尔比分别为2∶1;6∶1;8∶1的氧化钛、氧化锡复合纳米粉,分别将这3种复合纳米粉体涂敷在平面叉指金电极表面制成湿度敏感元件.采用复阻抗法测试了各元件对湿度的湿敏性能;对元件的灵敏度,响应及恢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氧化钛掺杂量、工作频率对湿敏元件湿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阻抗值随工作频率和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增大,在低湿、低频下薄膜的阻抗值达到最大;氧化钛的加入改善了二氧化锡基薄膜的湿敏性能;二氧化锡和二氧化钛摩尔比为6∶1的薄膜表现出最高的灵敏度,当相对湿度从11%变化为95%时,元件的灵敏度达到12 080,具有较短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0.
Efficient and precise localiz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intelligent navigation of mobile robots. Traditional visual localization systems, such as visual odometry (VO) and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