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89篇 |
免费 | 8515篇 |
国内免费 | 431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736篇 |
综合类 | 5297篇 |
化学工业 | 6447篇 |
金属工艺 | 3609篇 |
机械仪表 | 3783篇 |
建筑科学 | 4138篇 |
矿业工程 | 2256篇 |
能源动力 | 1495篇 |
轻工业 | 6781篇 |
水利工程 | 1876篇 |
石油天然气 | 1818篇 |
武器工业 | 678篇 |
无线电 | 588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813篇 |
冶金工业 | 2156篇 |
原子能技术 | 1064篇 |
自动化技术 | 84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1244篇 |
2023年 | 1324篇 |
2022年 | 2523篇 |
2021年 | 3319篇 |
2020年 | 2294篇 |
2019年 | 1552篇 |
2018年 | 1690篇 |
2017年 | 1883篇 |
2016年 | 1705篇 |
2015年 | 2587篇 |
2014年 | 3020篇 |
2013年 | 3572篇 |
2012年 | 4347篇 |
2011年 | 4461篇 |
2010年 | 4300篇 |
2009年 | 4174篇 |
2008年 | 4199篇 |
2007年 | 4175篇 |
2006年 | 3379篇 |
2005年 | 2791篇 |
2004年 | 2089篇 |
2003年 | 1415篇 |
2002年 | 1252篇 |
2001年 | 1183篇 |
2000年 | 991篇 |
1999年 | 338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11篇 |
1959年 | 12篇 |
1951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61.
62.
63.
为探讨不同人种、不同姿势及新的组织权重因子对人体剂量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GBZ/T200的中国参考人系列模型(包括立姿、坐姿、走姿的男女模型);结合蒙特卡罗程序计算得到不同射线能量、6种标准照射方式下的器官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权重因子和不同种族参考模型可得到不同的有效剂量,尤其是低能阶段的差异较为明显;姿势的改变使得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有所变化,主要由于器官之间的屏蔽作用,体现在相对立姿时坐姿前后照射的有效剂量减小和走姿左右照射的有效剂量增加。进行辐射剂量学评估时,在低能阶段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而高能时不太明显,因此在进行医学影像等复杂辐射场的辐射防护工作时应注重实际情况的考虑。 相似文献
64.
以提高铅铋快堆的经济性与固有安全性为目标,开展100 MWt超长寿命小型自然循环铅铋快堆SPALLER-100概念设计,在选用PuN-ThN燃料和208Pb-Bi冷却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添加固体慢化剂BeO的燃料组件设计方案,开展了堆芯布置研究和控制棒系统设计,分析了堆芯物理特性与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结果表明:在低燃料装载量和小堆芯体积条件下,SPALLER-100堆芯换料周期达32 a,平均卸料燃耗高达210.38 MW·d/kg(HM),整个寿期内的反应性系数均为负值。稳态运行工况下燃料包壳、芯块最大温度均小于安全限值,反应堆具备一回路自然循环能力和一定流量自动分配能力。 相似文献
65.
66.
基于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预测的特点,针对常规灰色预测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平滑处理,以及线性回归残差修正的改进灰色预测方法。对某地区算例比较和分析表明,本方法可明显提高中长期负荷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7.
LCL型进网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技术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厘清现有LCL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方法之间的关系和寻找新的有源阻尼结构,研究了抑制LCL谐振的有源阻尼方法的综合方法,构造基于反馈的有源阻尼统一分析模型,对采用单状态变量单补偿器反馈的有源阻尼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传递函数和根轨迹图甄别出有效有源阻尼方法,详细分析了滤波电容电压反馈、滤波电容电流反馈和提出的网侧滤波电感电压反馈3种有源阻尼方法的特性。建立了3 kW实验样机对3种有源阻尼方法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结果验证了有源阻尼综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69.
针对抗振条-传热管大间隙的4跨传热管直管束开展了流致振动试验研究。传热管束转角正三角形排列,3处抗振条将直管束分为4跨,中间其中1跨的局部区域受到横向流体的冲刷。试验测试获得了管间流速在3.3~14.7 m/s区间内传热管振动位移和振动频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管间流速逐渐增大,传热管在来流方向和升力方向的振动频率依次增大,传热管的振动模态从抗振条1处有效支撑、2处未有效支撑的状态,转换为3处抗振条均有效支撑的状态。试验观测到传热管流弹失稳,其临界流速为14.5 m/s,与5种经验关系式预测结果的对比表明,Chen关系式能较好地预测流弹失稳的发生,预测结果较保守,与试验值间的相对偏差为21.4%。 相似文献
70.
柴北缘侏罗系大煤沟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大,准确评价储层孔喉结构是油气科学开发的基础。选取大煤沟组典型砂岩样品进行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孔喉分布特征,采用岩石横向表面驰豫率经验值将岩心100%饱和水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并计算可动流体百分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为1.4%~13.5%,渗透率为(0.019~14.632)×10-3μm2;核磁孔喉半径为0.000 4~78.190 0μm,主体分布在0.063~6.300μm;T2截止值为2.56~24.39ms,平均为16.73ms;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80%~30.26%,平均为21.28%。柴北缘大煤沟组砂岩储层主要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其次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中小孔喉为主,但分布均匀且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渗流。研究丰富了对该地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认知,对后期油气开发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