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50篇 |
免费 | 6348篇 |
国内免费 | 320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295篇 |
综合类 | 4576篇 |
化学工业 | 4969篇 |
金属工艺 | 3180篇 |
机械仪表 | 3286篇 |
建筑科学 | 3394篇 |
矿业工程 | 1802篇 |
能源动力 | 1353篇 |
轻工业 | 4464篇 |
水利工程 | 1542篇 |
石油天然气 | 1515篇 |
武器工业 | 677篇 |
无线电 | 426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747篇 |
冶金工业 | 1710篇 |
原子能技术 | 878篇 |
自动化技术 | 59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877篇 |
2023年 | 955篇 |
2022年 | 1809篇 |
2021年 | 2266篇 |
2020年 | 1649篇 |
2019年 | 1129篇 |
2018年 | 1109篇 |
2017年 | 1359篇 |
2016年 | 1271篇 |
2015年 | 1858篇 |
2014年 | 2218篇 |
2013年 | 2799篇 |
2012年 | 3465篇 |
2011年 | 3613篇 |
2010年 | 3445篇 |
2009年 | 3306篇 |
2008年 | 3373篇 |
2007年 | 3430篇 |
2006年 | 2846篇 |
2005年 | 2296篇 |
2004年 | 1694篇 |
2003年 | 1131篇 |
2002年 | 1023篇 |
2001年 | 982篇 |
2000年 | 827篇 |
1999年 | 314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篇 |
1959年 | 7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利用陶瓷膜进一步浓缩古龙酸超滤浓缩液,考察了复滤过程中的运行压力、温度、复滤时间、洗水量等因素对膜通量和古龙酸收率的影响,并对膜污染和清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行压力0.30MPa,温度40℃,古龙酸料液进一步浓缩3倍的条件下,加0.67倍水,反算收率可达96.9%,滤渣的酸量降为进料的1/10,滤渣中的酸残留总量约为3%,整个过程膜过滤平均通量维持在24.5~26.5LMH,符合工业化生产实际需要。而且实验期内,古龙酸料液未对陶瓷膜造成不可逆污染,利用市售碱性清洗剂清洗,通量可以基本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干燥过程中内在质量的影响,采用UPLC-TQ 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20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的分析方法,并探索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所有样品均富含核苷类、游离氨基酸类及黄酮类成分芦丁,其中核苷类成分以磷酸化产物如胞苷-5’-单磷酸、腺苷-5’-单磷酸、鸟苷-5’-单磷酸含量相对较高,游离氨基酸类成分以脯氨酸、酪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相对较高;且所有干燥加工后样品其上述成分含量均总体高于新鲜样品。依据各样品中所测定成分的含量,采用TOPSIS分析法,对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样品的内在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自然晒干样品和40℃热风干燥样品品质较优,而新鲜样品及70℃热风干燥样品品质较差。以上研究结果为酸枣叶产地干燥加工过程适宜干燥工艺的确定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叶类药材的干燥加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3.
通过V.harveyi BB170生物学方法检测分离自内蒙古锡盟地区的8株乳酸菌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情况,筛选出高产信号分子AI-2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探究信号分子AI-2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株乳酸菌均能够分泌具有活性的信号分子AI-2,其中,菌株2-1产信号分子AI-2的能力显著优于其他7株乳酸菌(p<0.05);高产AI-2的乳酸菌菌株2-1经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随着2-1菌体的生长信号分子AI-2的浓度也随之增大,并且信号分子AI-2浓度在稳定期初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4.
以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采用动态流变仪和质构仪测定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特性及凝胶强度。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糊化温度随着马铃薯淀粉比例的增大而有所下降,由70.1℃降低到64.6℃;在淀粉质量分数为6%的体系中,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的比例为1∶5和1∶11时复配体系的弹性模量G′较大(分别为810.1 Pa和814.7 Pa),而在比例为1∶3或1∶5时复配体系的粘性模量G″较大(分别为41.0 Pa和41.6 Pa);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的比例为1∶5和1∶11时复配体系的Tanδ较小,此配比的两个复配体系具有较好的凝胶形成能力,且凝胶强度较大(98.5~100.1 g)。 相似文献
35.
Yue Xie Yijun Chen Lidan Wang Zhao Wang Pengchen Zhu Zun Hu Xiaobin Gu Ran He Jing Xu Bo Jing Xuerong Peng Guangyou Yang Xuan Zh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2,23(21)
The takin lungworm Varestrongylus eleguneniensis (Strongylida: Protostrongylidae) causes lethal bronchopneumonia and represents severe threats to captive and wild populations. However,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very limit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V. eleguneniensis. Mitochondrial genomes (mtDNAs) can provide resources for investigations in these areas and, therefore, can assist with th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this lungworm. Herein, the complete mtDNA of V. eleguneniensis was sequenced and characterized with Illumina pipeline analyses. This circular genome (13,625 bp) encoded twelve protein-coding genes (PCGs), two rRNAs, and twenty-two tRNAs, with notable levels of AT and GC skews.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ed a purifying selection among PCGs, with cox1 and nad6 having the lowest and the highest evolutionary rate, respectively. Genome-wide phylogenies showe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V. eleguneniensis and Protostrongylus rufescens in Strongylida. Single gene (PCGs or rRNAs)-based phylogenies indicated that cox1 and nad5 genes shared the same family-level topology with that inferred from genomic datasets, suggesting that both genes could be suitable genetic markers for evolutionary and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Strongylida species. This was the first mtDNA of any member of the genus Varestrongylus, and its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represents a new resource for systematic, population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ical studies of Varestrongylus lungworms in wildlife.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含水率、粒径、温度等因素对煤样吸附瓦斯特性的影响,选取黄陵二号煤矿2#煤层煤样,通过HCA型高压瓦斯吸附仪,采用正交实验法开展不同含水率、粒径、温度作用下煤样瓦斯等温吸附实验,得到了影响瓦斯吸附性能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粒径、温度条件下,煤的瓦斯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理论;各因素对吸附常数
37.
为研究外源信号分子茉莉酸甲酯(Me JA)和乙烯(Eth)对鲜切果蔬膜脂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以鲜切富士苹果为实验材料,经10μmol/L Me JA和10μL/L乙烯利处理,分析贮藏过程中与膜脂过氧化反应相关物质及酶类的变化。结果表明,Me JA和乙烯利可显著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p<0.05),降低细胞膜的渗透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颜色的损失减少,乙烯利处理鲜切苹果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但Me JA对SOD和CAT活性无显著影响,说明Me JA和乙烯利启动了鲜切富士苹果的防御反应,导致膜脂过氧化反应系统的关键酶活性升高,从而降低机械胁迫对细胞膜产生的伤害,从而显著延长贮藏期和保持新鲜品质(p<0.05)。 相似文献
38.
39.
为研究混合菌种发酵酸马乳的降血脂作用,采用混合菌种发酵酸马乳对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其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血脂水平、脏器指数和动脉硬化(AI)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菌种发酵酸马乳中、高剂量能够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小鼠TC、TG、LDL-C、AI水平(p<0.05),显著升高HLD-C水平(p<0.05),并且能降低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说明混合菌种发酵酸马乳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