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16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室内评价埕北稠油催化改质降粘的实验效果,筛选出最优改质降粘催化剂,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供氢剂种类及用量对稠油改质降粘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酸锰催化剂和甲苯供氢剂,在催化剂用量为稠油质量的0.10%、反应温度240 ℃、反应时间24 h、水油质量比1∶3和甲苯用量为稠油质量的5%条件下,稠油粘度由2 740 mPa·s降至780 mPa·s,改质降粘率达到71.5%。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文献报道的环烷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中环烷酸模型化合物选取单一的不足,并为了避免基团贡献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有较大差距的缺点,选取含五元环或(和)六元环的单环、双环以及三环的共6种代表性环烷酸模型化合物,采用Gaussian 09程序包里的B3LYP算法,在423.15~563.15 K温度范围内对6种环烷酸分别与常用的甲醇、乙醇和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酯化反应体系各物质的焓变、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23.15~563.15 K温度范围内,环己烷酸比其他环烷酸分子更容易与醇类发生酯化反应;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对热力学结果进行了分子前线轨道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前述规律和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付雪  朱蠡庆  何柏 《广东化工》2015,42(1):128+140
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在化工热力学教学中的体会和见解,重在提高化工热力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化工热力学在化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物理、化学性质特殊的纳米粒子在摩擦学领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主要从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结构与特性,摩擦学性能与润滑机理,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方面,介绍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压裂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是提高致密油气藏产能的关键措施.采用真三轴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试件进行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并对压裂前后试件的裂缝网络进行三维CT重构.基于分形理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室内水力压裂前后裂缝网络的复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立方体覆盖法压裂前后裂缝网络的分形维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韩慧敏  袁静珂  何柏  蒋松山  余波  宋辞 《精细化工》2023,(6):1187-1201+1238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及孔道易调、易功能化等特点而应用于各研究领域。然而,多数MOFs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锆基MOFs材料UiO-66的骨架坍塌温度>500℃、可承受1.0 MPa的机械压力,并且具有超高稳定性,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系统地介绍了UiO-66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干凝胶转化法具有产品收率高、反应体积小及可连续生产等优点,更具优势;同时详细介绍了有机配体、金属节点和掺杂等改性方式对UiO-66结构的影响,总结了UiO-66在催化、气体储存和分离、药物输送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UiO-66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辽河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降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专利水溶性催化剂SP-1(MeL型化合物)和降黏助剂R(复合无机盐)的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稠油降黏技术。在0.5升反应釜中进行辽河稠油催化氧化,以酸值和黏度(50℃,125 1/s)为测定参数,优选出了室内操作条件:SP-1加量0.2%,R加量1.4%,加水量60%,反应温度200℃,反应压力0.5 MPa,反应时间36小时。在该反应条件下辽河稠油样黏度由382.6 Pa.s降至23 mPa.s。模拟油田焖井条件,将反应时间延长至5天,氧化后稠油样黏度由43.55 Pa.s降至16 mPa.s,酸值由13.50 mg KOH/g降至6.13 mg KOH/g。模拟蒸汽吞吐油层条件,将反应压力提高至8 MPa,氧化5天后尾气含N295.37%,O21.63%,CO21.53%,其他气体1.47%,表明该催化反应中空气的利用率很高。图6参11。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合降黏剂CQ-1对塔河稠油进行化学降黏实验。优选出复合降黏剂CQ-1的组分配比为m(CTAC)∶m(SDBS)∶m(Na2CO3)=4∶3∶2,当15 mL矿化度为19 000 mg.L-1的模拟塔河油田水溶解0.9 g复合降黏剂CQ-1并倒入30 g稠油中,恒温55℃搅拌150 min时,塔河稠油的黏度从8 527 mPa.s降低至149 mPa.s,降黏率超过98%。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传统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不足,本文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应用实验的教学改革措施.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强化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柴油氧化脱硫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低硫化及其含硫标准的日趋严格,是世界各国柴油产品质量与标准的发展趋势。加氢脱硫技术生产低硫柴油,存在投资大、操作费用高和操作条件苛刻的缺点,导致柴油成本大幅攀升,柴油氧化脱硫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国内外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柴油氧化脱硫技术将成为今后生产超低硫清洁柴油的主要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