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40篇
石油天然气   4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双循环玻璃汽液平衡釜测定了苯乙烯-环丁砜和邻二甲苯-环丁砜二元体系在15 kPa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实验结果经Herrington面积法校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分别用Vanlaar、Margules、Wilson、NRTL和UNIQUAC方程作为活度系数模型,对该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采用Prausniz推荐的极大似然估计,利用Nelder-Mead扩展单纯形法回归得到了模型参数,并对关联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Wilson方程能较好地重现实验数据,拟合精度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2.
MDEA-TETA溶液中CO2的解吸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程应用出发,采用动态法测定了三个配比的N-甲基二乙醇胺+三乙烯四胺混合溶液的CO2解吸速率。基于解吸机理和实验数据,建立了该溶液CO2解吸的简化动力学方程。方程的CO2解吸速率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10%,方程可用于工业上该类胺溶液再生过程的设计和优化操作。  相似文献   
73.
以炭黑为扩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i-Mo复合氧化物粉体,以硅藻土与氢氧化铝干胶的混合物为粘合剂制备了本体型N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通过XRD,BET,Py-IR,NH3-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含小桐子油(体积分数为20%)的正辛烷溶液为原料,考察了硅藻土对本体型加氢脱氧催化剂水热/机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硅藻土未明显影响催化剂的晶相,但是显著增大了催化剂的孔径,并且加入的硅藻土覆盖住部分暴露于催化剂表面及孔道内的Al3+,有效地抑制了Al2O3的水合反应及由此引起的催化剂孔结构的坍塌及金属颗粒的聚集,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水热/机械稳定性。  相似文献   
74.
采用混捏法制备纳米介孔TiO2-Al2O3复合载体,考察载体焙烧温度对负载型Co-Mo双金属加氢脱硫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和吸附吡啶红外光谱技术对复合载体及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焙烧的复合载体都具有介孔结构;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催化剂中TiO2的平均晶粒尺寸属纳米级且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复合载体中Al2O3的存在提高了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不同温度焙烧的复合载体表面均主要为L酸中心而几乎没有B酸中心。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制备的Co-Mo/ TiO2-Al2O3催化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载体经适宜温度焙烧后所得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75.
以纳米ZSM-5为硅源,采用分子筛硅源法制备了纳米ZSM-5-MCM-41介微孔复合分子筛,并对合成试样进行了XRD、NH3-TPD、SEM及Py-IR等表征,考察了晶化过程中体系pH值、晶化温度、晶化时间、模板剂用量和碱溶液浓度对ZSM-5-MCM-41复合分子筛结构及性质的影响。采用模拟原料油,在高压微反装置上评价了以复合分子筛为载体制备的Co-Mo/ZSM-5-MCM-41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基于机械混合载体的催化剂相比,基于分子硅源法制备复合分子筛载体的催化剂有较高的芳构性能和脱硫性能,在压力1.5MPa、温度350℃、氢油体积比300,空速2h-1条件下,模拟原料的芳构产率和脱硫率分别为15.08%和95.48%。  相似文献   
76.
FCC汽油临氢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吸附脱硫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20 ℃,空速2.0 h-1,氢气流量60~140 mL/min。在此条件下,吸附剂的硫容量为4.02 mg/g。  相似文献   
77.
以柠檬酸为络合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分别以乙酸、苯酚为探针分子,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并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N2吸附-脱附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晶态结构及催化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主要以NiMoO4的晶相形式存在;在N2氛围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催化剂孔径变大,晶化程度增强;在预焙烧温度为260℃,粉体焙烧和成型焙烧温度均为500℃时,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最好,在0.3 MPa,液时空速2 h-1条件下,在170℃时,苯酚的脱氧率达到99.9%,在240℃时,乙酸的脱氧率达到98.6%.  相似文献   
78.
导热绝缘硅橡胶填料配方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9.
采用管式连续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消除内外扩散阻力的基础上,在反应温度590℃~630℃、空速300h^-1~1000h^-1、压力0.1MPa、原料气组成C3H8/H2=1(mol)条件下,研究了丙烷在Pt纳米簇-Sn催化剂上脱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基于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建立了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模型,采用单纯形法估算了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并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以丙烷氢键断裂为速率控制步骤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数据,模型可为工业反应器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0.
FCC汽油加氢脱硫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模拟FCC汽油加氢脱硫反应的化学平衡模型。该模型含有21个组分和12个独立的化学反应。利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各组分的热力学数据,并进而获得了各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用改进的牛顿迭代法得到了不同温度、压力、进料H2/Oil比条件下的体系平衡组成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低压和低H2/Oil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烯烃饱和的趋势;低温、高H2/Oil比则有利于抑制硫醇的生成。模拟结果可为选择FCC汽油加氢脱硫过程的工艺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