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
13.
变形分解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运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北缘反“S”型构造是柴达木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大型复合构造,其雏形最早源于早侏罗世的不对称倒“V”字型盆-岭构造,最后定型于新生代晚期(N2)柴北缘压剪断裂作用.将柴北缘压剪断裂系统的总应变分解为剪切应变分量与压缩应变分量,其剪切应变分量较小的区段也是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是油气流失的区段,而剪切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则是油气聚集的区段.因此,反“S”型构造中的冷湖六号、七号区段是油气流失区,冷湖三号、四号、五号区段及南八仙-马海一带是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坡折带组合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济阳坳陷蕴含着许多隐蔽油气藏,而隐蔽油气藏与坡折带的关系密切,故研究坡折带组合类型将有助于有效地寻找隐蔽油气藏。对济阳坳陷坡折带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坡折带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坡折带在剖面上的几何样式、组合类型、沉降情况、所处位置及成因等对沉积和圈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而不能以单一因素为据进行划分。据此将济阳坳陷的坡折带划分为3个大组合类型、8个小组合类型;3大组合类型是板式、铲式和坡坪式,8个小组合类型是板式单阶持续下陷型、板式单阶间歇下陷型,板式多阶书斜型、板式多阶帚型、铲式单阶型、铲式多阶型、坡坪式盆缘型和坡坪式盆内型。认为坡折带的类型不同对低位体系域的控制也有所差别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隐蔽圈闭;在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先确定坡折带的类型并结合钻井等资料来进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断块运动与潜山油气藏的形成——以渤海湾盆地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渤海湾盆地断块运动的机理出发,对其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运聚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盆地的断块可划分为倾斜断块、翘倾断块和陷落断块3种类型。据此可将渤海湾盆地的凹陷或洼陷划分成倾斜断块区、翘倾断块区和陷落断块区等3个区。断块运动不仅形成古潜山构造,而且对其储层、圈闭及油气运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运距较近,圈闭油气充满度高,断裂带控制油气聚集。陷落断块区虽然埋藏最深,但仍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提高地震采集及信息处理的技术是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倾斜断块区油气前景较好,翘倾断块区更好,并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应是未来深部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由于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受到广泛重视。以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的构造性质。认为阿尔金山及其断裂系统在三叠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早—中侏罗世呈现左行走滑与伸展的构造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古新世—始新世呈现右行走滑与伸展的构造特征,渐新世—第四纪呈现左行走滑与挤压隆升的构造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叠纪和早—中侏罗世阿尔金断裂系统均为左行走滑,但成因机制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三叠纪的左行走滑是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而早—中侏罗世的左行走滑却可能主要是伸展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断裂活动对于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至关重要,然而伴随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对于储集空间的改善,及由此而形成的有利储层的预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惠民凹陷临南洼陷T6反射层(沙三段中亚段)断裂分形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及沉积相特征,探讨了断裂分维值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储集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并对由于断裂活动形成的有利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构造在0.187 5~1.5区间内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970;且分维值越大,断裂发育的复杂程度越高。断裂分维值的变化特征与断裂的发育规律具有相关性,研究区中部洼陷的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分维值为1.1~1.4的等值线闭合圈内,南、北两侧有利储层分布于分维值大于1.2的等值线闭合圈内;断裂分维值为0.8~1.4的断裂构造部位是该区油气聚集的优势区,分维值大于1.4的部位是油气运移的区域;结合沉积相特征,预测夏224井区以西、夏53井区以南、街斜201井区以南等是目前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