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0篇
机械仪表   6篇
石油天然气   5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除油水力旋流器尺寸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在室内模拟实验装置上进行的旋流器小锥管锥角、溢流口直径、底流口直径、底流直管段长度和入口当量直径尺寸筛选的实验情况。直流器的溢流口直径和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的分离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这对旋流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通过不同成像测井方法的对比 ,认为声成像测井是探测裂缝的最佳选择。根据小波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 ,分析了条纹噪声产生的原因 ,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提取条纹背景噪声的算法模型 ,从而排除了井壁图像中垂直分布的阴影对裂缝识别的干扰 ,实现了对岩石裂缝特征的自动识别和较精确的定量分析。对阿特拉斯的井周声波成像仪 (CBIL )测井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相似文献   
63.
�ܵ�����Ȼ��ˮ�����γɵ��жϷ���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由于海底长距离天然气/凝析液混输管道输送压力一般较高,环境温度较低,因此管道内极易形成水合物。水合物可能堵塞管道,对长距离的输送是有害的。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判断气体水合物形成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在给出的压力、温度和组成条件下,水合物形成曲线以及不形成水合物所允许的最大含水量。最后将计算结果与国外软件、实验数据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4.
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研究了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了2种适合草桥稠油乳化降粘的乳化剂,并在设计的实验环道上进行了纯稠油加热输送和乳化降粘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表明,稠油乳化降粘输送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65.
采用黑油模型计算凝析油气的热物性参数,并采用经验或半经验关系式计算集输管路的压力、温度,计算精度能够满足要求.在输送压力高于凝析油气露点压力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采用黑油模型进行工艺计算.  相似文献   
66.
起伏多相流管路持液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起伏多相流管路持液率计算方法在工艺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只能靠经验或半经验相关式计算。计算水平管持液率,Faton、Duklerll相关式了,在下城管段使用BB相关式,易导致持液率小于0的情况,一般不采用BB相关式计算持液率,在上坡管段,如果对应水平持液率大于0.3097时,宜采用其它方法计算持液率或在程序中将持液率大于1时自动赋1处理,计算起伏管路的持液率采用BBE、BBD和MBX相关的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三条凝析气两相流管道的生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模型的分析对比,确定了适用于描述凝析气两相流的模型方程,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8.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气-液旋流分离器是依据离心分离原理实现相间的分离,与传统的依靠重力实现气液分离的容积式分离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重量轻、应用方便等优点。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改进GLCC的结构对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缺少有效的预测GLCC性能的工具限制了其应用速度以及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尽管如此,GLCC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已初见端倪。随着对GLCC内部流动规律的了解和设计工具的完善,GLCC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9.
二、应用杜克勒法计算混输管路的源程序(PC—1500Basic语言) 1.R_l—Re_(ip)—H_l关系图的回归按杜克勒法用计算机解两相混输管路工艺参数时,图2的回归是个关键。首先应把图2上各条曲线(即在某一雷诺数下R_l和H_l的图示关系)变成数学表达式。为此将图2的双对数坐标系统转换成笛卡儿坐标系统。设:笛卡儿坐标系统的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由图2可知:  相似文献   
70.
本文对气液两相流从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上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论证。特别是各种流型的转变准则,如分层流转变为塞状流和环状液雾流;塞状流转变为环状液雾流;分层光滑流转变为分层波浪流;塞状流转变为分散气泡流等,都用图形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加以说明并有详细的文字叙述,这为从事该项理论研究的人员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另外,对传统的六种流型划分(分层光滑流、分层波浪流、塞状流、冲击流、环状液雾流和分散气泡流)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可供同行们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