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25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燃煤可磨性指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影响煤的可磨性的相关因素,重点探讨了在MATLAB环境下,利用几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煤的可磨性指数,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广义回归网络和RBF网络,而且与实验值比较接近,因此是一种实用的估算K_(HCI)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天池滑坡坝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影响天池滑坡坝抗震稳定性的各因素分析,说明在地震作用发生情况下,天池滑坡坝不会破坏,对积石峡水电站建设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3.
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监理单位必须运用检测手段有效的控制水利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84.
以氯虫苯甲酰胺的结构为基础,合成了系列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确定。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μg·mL-1时,个别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致死率达到100%,高于先导化合物氯虫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85.
通过试块抗压强度与贯入法检测所推出的浆砌石砂浆贯入深度进行比较,在足够比对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提出适用于广东地区浆砌石砂浆贯入法检测的测强曲线。  相似文献   
86.
应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同时通过沉降炉试验台架研究了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和排放特性,并对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矿物质的气化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400℃时,各个元素的气化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S、Cu、Pb、Zn、Na、K、Ca、Fe、Mg、Cr和Mn;温度越高,煤粉粒径越小,氧气含量越高,形成的PM1.0的浓度越大,并富集了易气化元素S、P和Na等,PM1.0可能是由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的.  相似文献   
87.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是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应急维修加固工程中的关键性项目,施工监理控制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基础。文章从防渗墙原材料、配合比等方面对防渗墙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保证防渗墙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8.
本文首先介绍了东方1-1气田的天然气组分概况,阐述了目前东方1-1气田外输天然气组分调控的特点,通过分析影响组分稳定的两大关键因素,权衡现有条件下的组分调控措施,为更好的保持外输天然气的组分稳定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9.
90.
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低压撞击器(LPI)对某燃煤电厂的1台50MW和1台300MW燃煤锅炉除尘器前后的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排放特性、元素分布特性以及形貌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2台锅炉产生的PM10均呈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在0.1mm和4mm左右;2台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静电除尘器对小颗粒的脱除效率要明显优于文丘里水膜除尘器;PM10中元素的质量粒径也呈双峰分布,元素Mn、Cr、Cu、Zn在亚微米颗粒中有明显的富集趋势;亚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凝结形成的,而超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焦和矿物质的破碎以及内部矿物质的聚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