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2篇
电工技术   31篇
综合类   41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47篇
矿业工程   19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8 毫秒
21.
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试用了1660mm2大截面碳纤维导线,这种规格导线具有直径粗、导电率高、抗拉强度大以及重量轻等优点,是目前传统导线最为理想的代替品。但是使用该导线时,局部弯曲度不能大于材料承受范围,否则就会改变导线结构特性,造成导线强度降低或者断裂。以碳纤维导线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2.
针对目前黑启动分区方法中大多利用边介数法对系统进行划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系统恢复的时间性和安全性要求,在分析黑启动系统特点和分区要求的基础上,对K-Means算法进行了自适应改进,根据电网的拓扑和电气特性将系统简化为无向有权网络,利用改进后的K-Means算法对系统进行黑启动分区,并以IEEE 39节点和118节点系统为例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K-Means算法的分区结果更为合理,且降低了计算难度、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23.
刘建锋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1,38(1):282-286,292
为解决联合概率数据互联只能跟踪已知数目目标和互联模糊,以及传统多假设跟踪算法生成假设数目随时间积累呈指数增长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量测m-最优假设N扫描MHT方法。首先,在每一假设下生成m-最优假设,在每帧产生既定数目最优及次优假设;然后,通过N宽度滑窗产生最优可行假设,完成数据互联,并分别使用两点差分线性法和全局最小二乘估计完成单个新目标和多个新目标航迹起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MHT-DAM算法相比较,获得了跟踪性能和运算时间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24.
利用THMC岩石试验系统与工业CT,对不同杂质含量盐岩进行加载全过程气体渗透测试及加载前与破坏后的细观扫描,探讨了围压与杂质含量对含杂质盐岩加载过程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杂质盐岩在5 MPa围压时的渗透率整体呈增大—平缓变化特征,但高杂质下的平缓期明显滞后杂质含量低的盐岩;在10 MPa围压时的渗透率具有下降过渡点,整体表现为增大—降低—上升至平缓的变化特征;围压对加载破坏过程中的渗透性具有显著影响,含杂质盐岩在10 MPa围压下破坏过程的渗透性,均比5 MPa围压状态下低约2~3个数量级。杂质含量低于45%时,杂质含量越高,破坏过程中渗透率越低;杂质含量超过45%时,破坏过程中的渗透率较高,量值与纯盐岩相当。杂质盐岩加载前的孔隙率约为1%,渗透破坏后增大了约10倍,加载破坏后高杂质盐岩与纯盐岩的孔隙率接近,杂质含量低的盐岩的孔隙率相对较低。研究获得了不同围压和杂质含量影响下渗透性差异的裂纹分布细观特征。低围压下的杂质含量低的盐岩呈单剪切面破坏特征,纯盐岩和高杂质盐岩呈共轭双剪切面破坏特征。导致破坏过程的渗透性较高;高围压下呈横向大变形特征,其破坏特征为裂纹方向与σ1方向一致的密集型微裂纹,破坏后的渗透性较低。  相似文献   
25.
土石混合料干密度和粒度的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密度、砾石含量和最大粒径这3个指标作为高速公路路堤室内试验的控制条件和计算分析的基础,进行一系列大型三轴试验研究及控制试验条件与抗剪强度关系的计算分析。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骨架作用明显,抗剪强度主要受粗颗粒、细颗粒和粗细颗粒的共同作用影响;土石混合料的抗剪强度随试验干密度的增加有所提高,咬合力随砾石含量p5值的增加和最大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当p5 为50%~60%时抗剪强度最低,p5值的最佳范围为65%~70%;最大粒径最佳范围为40~50 mm,考虑剔除粒径大于50 mm的颗粒会给实际工程施工造成困难,故工程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压实度。  相似文献   
26.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阻尼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2组红层泥质粉砂岩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单轴4级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加载波形采用正弦波,频率3 Hz,循环应力幅值小于其平均抗压强度,单级应力幅值为30个振动循环,得到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泥质粉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并不重合,而是形成一个封闭的滞回环,动应变相位始终滞后于动应力相位;滞回环在荷载反转处并非椭圆形,而是尖叶状,在该处岩石的塑性变形小,弹性变形响应迅速.随动应力幅值增加,泥质粉砂岩的动应变增加,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增加线性递减,而阻尼比则线性递增.得到2组泥质粉砂岩的平均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与动应变的相关表达式,其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超过98%.岩石的不可逆塑性变形随动应变增加而增大,同时由循环荷载引起的损伤变形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7.
随着电网中采用高频电力电子器件制造的设备逐渐增多,配电网中的超高次谐波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亟需解决的新型电能质量问题。相较于传统谐波检测方法采样超高次谐波信号时产生的巨大数据量,压缩感知作为一种新型信号处理方法,在使用测量矩阵对稀疏信号进行亚采样后通过重构算法用较少的数据就能精确地恢复原始信号,有效降低了对采样端硬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确定性测量矩阵与变阈值SAMP算法的压缩感知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首先该方法采用了一种由确定性随机序列构造的测量矩阵,这种确定性测量矩阵的结构与随机测量矩阵相比更易于传输与存储,同时具有和高斯随机矩阵相同的重构性能。其次,针对SAMP重构算法在频谱泄露时易发生稀疏度过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阈值SAMP算法,设置一个动态的阈值来控制算法中内积的选取,减少迭代中的误选。改进算法提高了超高次谐波检测的精度,降低了因频谱泄露和噪声造成的误差且更容易硬件实现。最后,通过仿真和实测结果证明了改进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随着电力系统逐渐电力电子化,导致大量超高次谐波注入电网,引发了新的电能质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精准的测量。此处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经验小波变换(EEWT)的超高次谐波检测方法。根据超高次谐波信号的频域特点,对经验小波变换中原有的频带边界划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通过计算过零率和相关系数对信号中的噪声进行有效滤除。再利用经验小波变换技术,实现各超高次谐波信号的分离,从而对幅值和频率的参数进行检测。通过仿真与实验对实际高频光伏逆变器所产生的超高次谐波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参数检测结果的精度,从而最终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9.
深部花岗岩中天然开启节理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取自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首选预选区深部花岗岩中的天然开启节理,基于室内试验对其剪切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首先开展了垂直于节理面的压应力循环加卸载测试,之后在不同压应力条件下开展了天然节理直剪试验。同时,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了剪切面精确面积,并实现了节理面粗糙度评价。测试结果表明:在对应的深部地应力条件下,天然开启节理处于压密状态,且压应力幅值的变化不会使得开启节理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同一条节理在室内试验尺度上的剪切性能具有一致性,不同深度处节理的剪切性能也具有相似性;节理粗糙系数(JRC)与剪切强度参数之间未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上述研究结论以及获得的Mohr-Coulomb强度参数可以为后续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30.
利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及声发射(AE)三维定位实时监测系统,对两种不同含水状态的深部细粒英云闪长岩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得到烘干状态及饱水状态下花岗岩的载荷–LPD曲线、声发射振铃计数率、AE撞击数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的影响下花岗岩的断裂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都有较大变化。饱水状态岩样的平均断裂韧度为干燥状态下的87.5%,且在试验过程中整体的变形变大,其刚度变小,脆性减弱,强度变低。在岩样三点弯曲的各个阶段,饱水岩样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远小于干燥状态岩样;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Kaiser效应。岩样以V型截面拉断破坏为主;饱和岩样声发射事件数远大于干燥岩样。研究结果对于受含水层影响的深部花岗岩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