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14篇
武器工业   10篇
冶金工业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井间连通性的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将动态与静态数据相结合,从6个方面研究井间地层连通性的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的6个方面为:地层各处原始折算压力近似相等;各井原始地层压力与深度成线性关系;在开采期间,各井地层压力同步下降;各井产量递减总体趋势类似;某井工作制度发生变化时,邻近井有干扰反映;各井原油密度、组份等一致。采用此方法,对TH油田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认识可靠,它对于复杂多重介质中井间地层连通性的确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2.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几个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结合龙门山断裂带浅部和深部构造特征, 回答了人们关注的几个构造地震问题,认为汶川大地震是陆内俯冲(C-俯冲)引起的构造地震,可能为双震余震型地震,因而震级大、破坏性强。并通过对比龙门山断裂带和成都平原的发震地质条件,认为成都平原处于稳定的扬子古板块内,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3.
新型还原剂与海洋锰结核还原浸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一种还原剂BR与锰结核发生反应, 再用硫酸浸取有价金属离子。研究了锰结核与还原剂之配料比、还原剂的细度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考察了还原过程中温度和物相的变化;并探讨出合适的浸出液pH 值, 浸取温度, 浸取时间等浸取条件。结果表明锰结核与还原剂配料比为4∶1 , 还原剂的细度为-0.125 mm, 浸出液pH 值为2.2 , 无外热浸出35 min, 锰、铜、钴、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8.20%、99.88%、99 .91%、99 .95%、铁的浸出率为18.23%。  相似文献   
84.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较发育,但相关的研究和认识尚显薄弱.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学分析,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主要为混积型碳酸盐岩,发育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与混积岩层系,具有渐变式混积和复合式Ⅱ型混积两种类型.纵向上,混合沉积受海...  相似文献   
85.
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在详细对比古隆起、斜坡地区奥陶系储层岩石学、水-岩流体活动特征基础之上,应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刻画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从油气成藏角度探讨了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景。研究表明,奥陶系储层基质相对较致密,川中地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组合,川东南地区则是晶间孔和微裂缝组合,储层发育明显受到原始沉积环境、古岩溶作用、原油充注和裂解及破裂作用控制。生油窗期、生气窗期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形成了古油藏和古气藏;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的隆升,使保存条件变差,古气藏完全遭受破坏。在川南和川东地区,红花园组和南津关组存在浅滩相颗粒白云岩或灰岩,具备发育潜在优质储层的条件;此外,震旦系和寒武系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气源,为上覆的奥陶系油气成藏提供了气源保障。因此,川南和川东地区应是四川盆地奥陶系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86.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勘探实践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已经成为中浅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块.文中以马路背须二、须四段岩性-构造气藏,以及元坝须二段岩性气藏、须四段构造-岩性气藏的解剖研究为基础,分析川东北地区的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等,认为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藏(田)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87.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定和计算机摸拟,为“四川运动”‘提供了新的信息。该区的“四川运动”共有4幕:第1幕发生在60Ma,即早古新世和晚古新世之间;第2幕发生在35~36Ma,即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第3幕发生在10Ma,即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第4幕发生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由此可见,所谓四川运动就是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为川西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创造了条件,并是川西前陆盆地储层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川西前陆盆地大多数气藏是在“四川运动”期间形成的。  相似文献   
88.
孔隙结构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中异常高压的保持乃至页岩气的保存与富集均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是事关深层页岩气能否保存与富集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外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对比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页岩孔隙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的非均质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明确了超压对深层页岩油气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典型深层、超深层页岩中的微孔段、介孔—大孔段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多重分形谱相关参数α5––α5+值与多重分形维数相关参数H指数分别对深层页岩储层孔隙的非均质性及连通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②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储层孔隙的连通性、非均质性与埋藏深度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受页岩总有机碳含量、矿物含量、有机质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则较大;③高上覆地层压力所带来的机械压实作用对超深层页岩的影响显著,但其对深层页岩的孔径、孔隙形态等参数以及介孔体积/微孔体积、介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等特征比值的影响则较为有限;④页岩层系超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上覆地层压力对孔隙(特别是微孔)的机械压实作用,可以延缓甚至改变孔隙度随埋藏深度加深而下降以及孔隙形状系数随埋藏深度加深而减小的趋势,对于页岩气的保存与富集具有积极意义;⑤深层页岩中固体沥青孔隙形状系数与其所处封闭流体系统超压特征具有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89.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气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刻画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下古生界气藏特征,揭示了古油藏与气藏相互耦合关系,初步建立了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2套高品质烃源岩,平均厚度约为100 m,两者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继承性,存在川南、川东及鄂西3个生烃中心。储层主要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中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及宝塔组,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或小河坝组;基质孔隙度小于1%者占70%~80%,但局部层段发育岩溶孔洞、裂缝型及礁灰岩等优质储层,有效孔洞率可达4%~11%。下古生界发育有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泥质岩、中下寒武统膏质岩2类区域性盖层,其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层位繁多。天然气干燥,非烃含量高,多为原油裂解气,川东、川南气源分别主要为志留系烃源岩和寒武系烃源岩。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共经历了如下过程:油气生成→古油藏(捕获成藏)→古油藏调整(跨层运移)→古气藏(高温裂解)→古气藏遭受破坏或形成现今气藏(构造调整)。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下古生界现今气藏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古油藏对四川盆地现今天然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0.
通过露头观察及室内薄片鉴定,将川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分为潮坪相相缘Ⅰ型、滩间海相相缘Ⅱ型、颗粒滩相相缘Ⅲ型及开阔海相事件Ⅰ型、开阔海相事件Ⅱ型混积。混积作用最强的潮坪相相缘Ⅰ型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底部、中部和顶部;而横向上,相缘型混积主要分布于西侧靠近陆源区的内缓坡地区,事件型混积主要分布于东侧远离陆源区的中(外)缓坡地区。川北龙王庙组整体表现为混积作用背景下北西—南东向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混合沉积不利于颗粒滩的原始沉积,且较强混积作用减弱颗粒白云石之间的胶结作用,使得颗粒间抗压实效应降低,不利于原始孔隙的形成和保存;同时,石英稳定性较强,在酸性环境下难以发生溶蚀作用,降低了成岩中—晚期有机酸对储层的改善效果。川北地区龙王庙组不具备发育大规模颗粒滩叠加溶蚀型优质储层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