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7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115篇 |
武器工业 | 10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磷化氢广泛产生于稻田耕作、垃圾填埋、废水处理、工业生产等过程,但环境中磷化氢的形成机制、转化途径等问题尚不清晰。本文从磷化氢的环境效益出发,分析了气体自由态与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产生及时空分布特性,归纳了磷化氢催化转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等转化途径及作用机理,探讨了磷化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综合磷化氢源汇解析、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现有研究及发展态势,后续研究可聚焦如下3个方面:①废水中磷化氢厌氧生成机制及过程强化;②水体富营养化与磷化氢及其氧化产物的响应关系;③磷化氢生物氧化的具体途径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2.
从砷华生产废渣中回收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华生产废渣中Fe质量分数达45.6%,氧化焙烧脱硫后,可采用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回收其中的铁。在焙烧温度550℃,焙烧时间30 min,废渣粒度97μm条件下,铁精砂回收率63.7%,其中Fe质量分数为65.2%。 相似文献
93.
94.
济阳坳陷桩海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于目前济阳坳陷桩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已有油气井的发现,利用平衡剖面原理分析了潜山的形成演化,并划分为6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时期的抬升剥蚀,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古近纪以来的拗陷期潜山上覆了巨厚的新生界,为潜山提供了油源和盖层条件.但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构造的复杂性,制约了潜山油气的进一步勘探.通过产油井构造部位结合演化分析,发现断层带附近的高部位是潜山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5.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其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具有3个专属性问题:(①叠合盆地,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三层构造和三分性、沉积盖层纵向演化经历了台地(海相)、盆地(陆相)和褶皱隆升改造三大阶段、现今盆地构造特征可分为4大区11小区;②碳酸岩盐储层,其特征表现为储集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③天然气,具来源多样化、运移相态多样化、赋存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四川盆地海相领域天然气多由原油裂解而来。影响和控制四川盆地现今油气藏分布最直接的因素及其作用是:烃源控区,储层控层,圈闭控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呈现多样性特征,因此其勘探策略也应多样化。 相似文献
96.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的隆升期是新近纪(隆升速率超过100 m/Ma,隆升幅度超过4 200 m),隆升的阶段性明显, 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为差异隆升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 第2阶段为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 m/Ma,隆升幅度超过1 000 m;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坳陷外均大于100 m/Ma,隆升幅度超过1 500m。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自晚燕山期以来均是隆升状态,亦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0~65 Ma),隆升速率15~93 m/Ma,隆升幅度一般在1 000 m左右;第2阶段(65~25 Ma),隆升较慢,速率一般在5~47m/Ma,隆升幅度为250~1 800 m;第3阶段(25 Ma至今), 隆升速率高,为60~300 m/Ma,隆升幅度从1 300 m到大于 3 000 m。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和油气的再运聚,对于油气最终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盆地无论中下组合碳酸盐岩气藏还是上组合碎屑岩气藏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息息相关, 大型天然气藏具有晚期定型、快速成藏、大量集中聚集的特征,即速度快、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相似文献
97.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相似文献
98.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相似文献
99.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n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 , 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