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刘池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3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立项,研究时间5年(20013年12月至2008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含油气盆地研究昕刘池阳教授,项目依托部门为陕西省和教育部。项目属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行业联合的综合性研充项目,来自油气、煤炭、核工业、地矿等多个工业部门和9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下属3个研究所等18个单位的68位科研骨干参加课题工作。该项目针对我国目前主要能源矿产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的形势,围绕加快我国能源后备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22.
受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古地理、古气候分区的控制,我国新生代盆地发育5种生物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第一类是西北部山间大型走滑挤压坳陷盆地的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干旱气候下的内陆咸化湖、盐湖生物天然气藏;第二类为西南部山间超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的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下的内陆微咸水、淡水湖成因的生物天然气藏;第三类为东南沿海亚热带区平原、河口湾相、大型三角洲相区的第四系生物天然气藏;第四类为东部走滑拉张裂陷盆地的混合成因生物天然气藏;第五类为南海准被动大陆边缘上第三系—第四系亚热带、热带贫营养滨浅海生物成因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23.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老英台凸起区广泛分布CO2气层或与烃类气体伴生的CO2,其含量和组成非均质性明显,不同井区或同一井区不同层位气层中CO2的相对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其成因十分复杂。揭示研究区CO2的成因机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研究区天然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CO2组成、同位素分布特征,结合伴生烃类气体分析,可知研究区深层CO2既有无机成因,也有有机成因,或者两者混合成因。其中,CO2含量相对较高的营城组气层中的CO2主要为无机成因气,而CO2含量较低的登娄库组气层中的CO2为有机成因或有机—无机混合成因。登娄库组有机成因CO2与烃类气为同期成藏;营城组CO2有与烃类气同期形成的,但大规模的无机成因的CO2为新近纪之后晚期成藏的。 相似文献
24.
沉积物体积变化关系公式是假定在压实成岩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体积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 相似文献
25.
西北大学地质系成立45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5日至21日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200余人。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周明镇研究员、校友石油部研究院副院长田在艺、石油部总地质师阎敦实、冶金部康永孚高级工程师、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等出席了会议。原西北大学副校长、地质系主任,现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张伯声教授向大会作了录音讲话。会议收到论文95篇,涉及地质学中十几个学科 相似文献
26.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陆内前陆盆地的晚期发育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鄂尔多斯西部前陆盆地结构主要出现于晚侏罗世芬芳河期,新生代以来遭受改造并定型,形成现今地震剖面或沉积剖面上所见到的具有类似于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但其与典型前陆盆地具有明显的区别。它形成和定型的时间主要在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以来,它促进了盆地靖边—乌审旗气田区的形成,也成为鄂尔多斯本部晚期成藏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它形成和主要发育时期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主生烃期一致,也促成了盆地西部不同类型有利圈闭的形成。 相似文献
27.
28.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集层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勘探前景广阔。对该区腰英台凸起区深层火山岩系39块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偏光、荧光特征观察、均一化温度及冷冻温度(盐度)等测定,分析了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分布特征,充分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信息,结合烃源岩生烃史以及地层埋藏史,分析了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期次。该区火山岩储层烃类包裹体极为发育,以气态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中存在较多的CO2,其中达尔罕构造营城组包裹体中CO2含量较高。腰英台构造带为1期成藏,成藏时间为距今84~93Ma,油气充注期为青山口组沉积中后期至嫩江组时期;达尔罕构造带油气充注时间为距今87~94Ma,CO2充注时间为距今81~85Ma,相当于嫩江组的后期至四方台组早期,新近纪之后构造运动产生的CO2为大规模的无机CO2的来源。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与营城组与沙河子组烃源岩的生排烃史较为匹配。 相似文献
29.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9^2+3、延10^1、延10^2、延10^3和延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0.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将其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断陷形成亚阶段、早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早期断陷扩展亚阶段、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萎缩衰亡亚阶段,指出第二阶段对油气形成起重要作用。分析认为烃源岩条件、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断层的封堵性及优势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有两次重要的油气运移和成藏时期。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