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ckenzie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本世纪60~70年代,他与WilliamJ。Mongan和XavierLePichon共同倡导板块构造学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先驱之一。Mckenzie教授1942年生于英国切尔南特,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金学院,1965年以后在剑桥大学地质系工作,并致力于全球构造研究。Mck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成因机制的模拟实验(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家增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8(5):311-31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主要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包括热传导和热对流作用。热动力作用是主驱动力,沉积物差异重力和水平应力作用是次驱动。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实质上是沉积在盆地中、底部的巨厚泥岩层,在经基底传导到上覆沉积层的深部高温场作用下,转变为泥岩高塑性粘流体的热流动、热聚集、热膨胀、热升压、热扩张和热刺穿的物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14.
大陆碰撞的变形序列、缝合带构造变形特征和造山与造盆的关系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期封面照片是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陆-陆碰撞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序列,以及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地壳缩短和增厚过程中,因地层颗粒质点垂向位移幅度差而产生的正向构造(山脉等)和负向构造(压性盆地等).实验模型长30cm、高9c m、厚2cm,由分别代表上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的三大类共10层替代物构成.模型底部的土黄色层具有塑性材料流动特性,用以模拟上地幔物质塑性流动,其中的非规则红色物对温度非常敏感,作为地幔对流物质的替代物;下部蓝、白相间的5层具有脆-韧性材料特性,用以模拟下地壳构造变形;上部灰、黄相间的4层具有脆性材料特性,用以模拟脆性上地壳构造变形.代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9层材料单层厚度为5~7mm,在连续"沉积"条件下制成. 该多层结构模型的变形驱动力是陆块相互运动产生的水平压应力和因地幔对流运动而施加于下地壳底面的拖曳力等.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图5参11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以指导低级序断层组合,进而指导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挖潜,按辛镇构造的地质条件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证实,在拉张应力作用下,2条平行的高级别断层之间可以形成低级别的弧形断裂,弧形断裂包括单个弧形、波状弧形和套叠式弧形等不同的构造样式。弧形断裂的几何特征与岩石颗粒非均匀的质点位移密切相关。图6参6 相似文献
17.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图6表1参6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实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在0-300℃条件下,饱和水泥质实验材料(高岭土)产生了0-1500×10^-6应变量,干的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仅仅为0-150×10^-6,饱和水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大约为0-590×10^-6。新的实验结果证明,热动力可以产生热应变,热能可以转换为应变能,高压对于泥底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3000-6000m深处的天然气通过泥底辟构造运移到浅部,并在有利构造部位成藏。 相似文献
20.